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如题所述

这要从人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五个里程碑谈起。
第一里程碑: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把工人技能的增长视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说:“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得的有用才能。”

第二里程碑: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第三里程碑: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入的本质》及《利率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资本概念。他说:任何可以带来收益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就是资本。

第四里程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将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第五里程碑:专业化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尔、卢卡斯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学者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在古典经生产函数中加进了人力资本要素,故又称之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4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诠释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阶段
  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一)科学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以弗里得里克?泰勒等为代表,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学派,并推动了科学管理实践在美国的大规模推广和开展。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提出了实行劳动定额管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二)工业心理学阶段    以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雨果·芒斯特伯格于1913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人力资本管理阶段
  将人视为一种资本来进行管理。人作为资本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具有以下的特点:   1.人力资本可以产生利润   2.人作为资本,可以自然的升值   3.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产生利润   4.人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到利润分配中。
以人为本管理阶段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将人视为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在企业中,客户的“上帝地位”被员工取代。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企业满足了员工的各种需求的时候(如工作环境、薪酬、尊重等),员工的工作效率、创作力将会极大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
  以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管理制度为平台,通过具体生产经营过程的因事用人活动体现出来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衔接
  一是制度制订与制度执行的关系   二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   三是提出需求与提供服务的关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4
人是生产力。
第3个回答  2017-04-24
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4大类。21世纪竞争的焦点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对人力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管理:
1、互补增值原则
互补增值原则是指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采用协调与优化的办法,扬长避短,使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达到最优。
互补的形式有: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技能互补等。
2、公平竞争的原则
竞争各方遵循相同的规则,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考核、晋升和奖励的竞争方式,目的是培养和激发人的进取心、毅力和创新精神,使人们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3、系统优化原则。
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其整体获得最优绩效的准则
4、能级对应原则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根据人的能力安排工作、岗位和职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5、激励强化的原则
激发员工动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期望行为,从而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弹性冗余原则
弹性一般都有一个“弹性度”,超过这个“度”,弹性就要丧失。
人力源管理也是一样。职工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定额都有一定的“度”,任何超过这个“度”的管理,会使员工身心交瘁,疲惫不堪,精神萎靡。
弹性冗余原则强调在充分发挥和调动人力资源的能力、动力、潜力的基础上,主张松紧合理、张弛有度,使人们更有效、更健康地开展工作。
PS:2016年12月11日,央视新闻报道称,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