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如题所述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非家庭的生产组织已经存在了多年,世界古代七大奇迹,就是这些组织活动的结果。我国古代的农耕民族为与自然界作斗争,或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早在欧洲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前就形成了统一的大范围的国家,并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全国性的资源协调中取得了不少生产管理的经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中的活字的应用,就是现代生产中零件互换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先驱。但现代生产管理理论的形成,则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
  1.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后很快传播到欧洲与北美。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The Wealth o,Nations)中指出了分工与专业化的优越性:①缩小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可以使工人对工作更加熟练,因而做得更快;②由于专业化,可以减少从一种工作更换成另一种工作所需要的更换工具、原材料等;③由于专业化之后工作动作趋于简单化,更容易开发适当的机械来提高生产率。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用互换性零件设计生产枪枝的兵器工厂,开创了标准化在金属加工工业中应用的先河。分工、专业化和零件标准化,提高了生产对管理和协调的要求,使生产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受到重视。
  2.科学管理时代
  1886年,美国有人提出车间管理的概念。1906年,泰罗(Frederick W. Taylor)在他的论文《金属切削工艺》中提出了生产管理的四方面责任,
  (1)发展一种管理的科学,来替代根据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
  (2)选择每一项工作做得好的工人,总结他们的工作方法,并用他们的工作方法训练其他工人;
  (3)发展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4)经理和工人之间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这就是以后被称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最初观点。

在同一时期,还有甘特(Herry L. Gantt ),发明了用长条图安排工作进度;吉尔伯特(Lillian Gilbreth)等人,进行了动作研究;福特(Henry Ford),创造了装配流水线的生产组织,在实际上解决了对工作进度;吉尔伯特(Lillian Gilbretri )等人,进行了动作研究;福特(Henry Ford),创造了装配流水线的生产组织,在实际上解决了对象处理连续性和生产资源连续利用在大量生产中的统一。
  3.人际关系时代
  科学管理的先驱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已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人的工作效率间题。对于人的社会需要问题的研究,是在梅约(Elton Mayo)教授指导下首先于1927^-琦32年间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工厂的实验,指出了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意义的了解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不是要否定科学管理时代的关于工作效率的研究,而是把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考虑引入生产管理:经理应对工人的参与感兴趣。
  4.管理科学时代
  管理科学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运筹学开始的。战争期间,运筹学通过对军事数据的数学分析,寻求可以使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得以改进的决策。不久,这些分析方法也被用于政府和工业问题的决策过程中。管理科学,是数学和统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用模型(通常是等式和公式)来描述和解释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求出解决方案。其目标通常是求最优解。因此,管理科学不是要改变管理的内容,而是提供了解决管理问题的新工具。
  5.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卫星通信、图文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为全球性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同时,贸易壁垒的撤除,使企业可以借用通信手段在世界任何地方参与竞争。比如,中国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英特网(lntetnet),在美国投标竞争通用电器公司的元件采购订单,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归纳和通讯方面的能力的改进,使管理层次的减少成为可能。经理人于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和生产系统的柔性,也可以因此而提高。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缩短以及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使经营的节奏大大加快。生产技术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计算机的应用,既改变了经营运作方式,也改变了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式。计算机在会计核算、生产计划、订单执行情况的跟踪和人事资料的保存方面的应用,使生产管理有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上应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计算机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如航空公司的全球自动订票系统和银行的自动柜员机的应用,给这些产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过程自动化方面,计算机的应用使制造业中的设备柔性和通用性持续提高。物料搬运系统,可以根据从计算机中收到的信号把物料移到任何一个需要的地方。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代替人工完成工件和工具在工作母机上的更换;加工中心和生产机械已经可以在没有人工监视和辅助的情况下作业。自动化的物料搬运系统和自动化的生产机械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使工厂可以在短时间内无人运行。设计人员在计算机绘图、模拟和分析程序的帮助下,可以大大加速设计工作。设计工作中的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上翻译成自动化设备的操作指令。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从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制造业的企业文化以及生产组织正在发生巨大的影响。
  6.日本生产方式对生产管理理论的贡献
  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引起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法的改变,但是管理方式的进步,可以使新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发源于日本生产管理实践的准时制生产(J ust-in-Time)的概念,可以在世界各地得以应用。这些概念有时也称无存货生产,即只依靠最小的存货和其他资源制造产品。公司在这种哲学指导下,是采用拉动方式协调加工中心的运行的。一个加工中心只在下一个加工中心需要某种零件时,才以小批量加工这种零件。在这种情况下,机床的调整成本(Set-up Cost)必须很小,工人必须有多机床作业的技能,公司的原材料和外协件供应必须可靠,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必须有效,质量控制必须能足以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7.服务业的兴起
  制造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使从事这些产业的人数大大减少。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和制造业在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使就业机会不断减少。原有的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企业,除了通过自动化以裁员之外,只有迁往发展中国家以求生存。这使一些大公司成为跨国经营的公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占就业人员的sa%以上。我国的第三产业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占就业人员的60%以上。我国的第三产业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上还是在就业人口上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直接生产人员的人数迅速减少,使中间管理工作也明显减少,这些都使公司的柔性更大、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快。
  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还会进一步迫使成功的企业寻求改进和变更,生产经理和其他业务经理必须不断面对和适应新的挑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1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产品更新加快,产品的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单件生产的生产类型过渡,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产品成本日趋降低,产品的售后服务日趋完善,这对现代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运筹学、系统工程、微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又推动了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来企业生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趋势,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1 生产管理的范围扩大化 传统的生产管理的任务是指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照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某种社会需要的廉价优质产品。这里的生产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产品制造的管理,而当今企业生产管理的范围扩大了。 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概念已从工厂制造业进入医院、餐旅、商场、银行、咨询等服务业。人们在服务业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也被认为是生产活动,当然这种同样需要人、财、物以及信息等各种投入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产出并不是制造业概念上的产品,但它们同样是对社会有用的并为社会所必需的产出――服务。因此,当今生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应包括服务业,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 (2)就制造业而言,生产活动的涵盖范围随着生产系统的前伸和后延也大为扩展,在制造业内部生产的概念也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生产活动所涵盖范围大为扩展。这种扩展体现在生产活动前伸和后延的两个方面:生产活动的前伸是指生产系统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将其功能扩展到战略制定、产品创新设计乃至与资源的供应合为一体,如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把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控制和协调。生产系统的后延是指企业的生产职能已扩展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把为用户安装、维修、培训当作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众多成功企业的共识,甚至许多企业已把本企业产品使用的场所视为本企业生产系统的空间延伸,在那里完成产品的制造和改进。 2 组织机构动态化 传统的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型的多级管理,一般都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是和过去的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性相适应的。为适应当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则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市场的变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出现了两种新的动态组织机构模式: (1)柔性多变动态组织机构。它是一种矩阵组织机构,例如,为完成新产品设计、试制、制造任务而设立的矩阵组织,产品的项目组织活动的权限和责任的范围是横向的,可以沟通横向联系;职能部门行使和承担的是纵向的权限和责任,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包括市场评估、生产计划、设计工艺等部门的人员,项目组一直工作到新产品开发完成后就撤消。该组织机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将各部门人员组织一起,可以使很多工作开展并行工程,从而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 (2)虚拟组织机构。其基本涵义就是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如购买、兼并、联合、委托、外包等,对企业外部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在这种组织系统结构中,企业可以获得设计、生产、营销具体功能,但却不一定拥有与上述功能相适应的实体,它是通过外部资源力量实现上述功能的。它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于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弱化具体机构形式,达到全方位的借用外力,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3 产品设计智能化 传统的产品设计主要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手工进行。然而时至上世纪80年代,新产品的研制与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图、自动计算,并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以及直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等特点,而赢得了产品设计与开发人员的信赖;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还可生产系统联接,实现设计与生产加工相同步,改变设计与生产加工工艺相同步,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 4 生产计划精确化 传统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使用的是累计编号法和提前期法等,利用这些方法编制的计划比较粗,零部件的库存量比较大,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人们相继开发出MRPII的软件系统和JIT的生产系统。MRPII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客户订单,确定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是MRPII系统主要输入信息,然后对产品进行分解,列出物料清单,接下来按物料独立与相关需求理论,对物料清单进行分解,赋予基本零件和原材料不同的需求时间,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适时做出调整,使整个系统处于动态优化状态、MRPII系统把企业各个系统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从而使企业进行迅速、准确、高效的计划管理。JIT生产系统,也称为拉动式生产系统,它由代表顾客需求的订单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主生产计划和总装配顺序计划,从产品总装配出发,每个工作中心均按照当时零部件的需要,向前工序提出要求,发出工作指令,前工序工作中心完全按照这些指令进行生产,反工艺顺序地逐级拉动前面的工作中心。JIT的生产系统要求企业的供、产、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大大降低了库存,从而使生产计划更加准确、精确化。 5 生产制造柔性化 在工业化时期企业主要是采用标准化、专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它与当今时代人们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则建立了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产品品种、款式和生产批量的柔性生产体系。在柔性生产线上,同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出不同风格、个性的产品,在这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加工连接为一个整体,具有可调节、延伸、可升级功能的生产控制程序。传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将被高精度、高智能、高自动修复的生产控制程序所代替。 6 生产过程最优化 传统的生产过程往往允许仓库内有一定的库存量,允许制造过程中有一定的废品,从而使生产成本较高。而现代生产管理,则树立“零”的观念,即要求一切不利于企业生产的副效应趋近于“零”,使得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这种观念正激发人们向管理的极限迈进。 (1)“零缺陷”质量管理。所谓零缺陷,按照国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劳斯比的解释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比如,当今许多企业都极力完善售后服务,而法国安镜纽光学公司,却对零缺陷与售后服务的关系见解独到,他们认为,一个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将使售后服务降至最低,而零缺陷的产品根本不需要售后服务。 (2)零库存。除了必要的原材料或零件确因特殊原因难以控制外,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尽可能彻底执行零库存。通过建立卫星工厂,在必要时间生产出必要的数量和种类的零件,如此就不需要零件仓库,而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在自己工厂中彻底实施“一个流”,就没有半成品库存,如果品质达到零不良免检时,就直接装到货柜内送给顾客,如此就不需要成品仓库了。从以上还可以看出,零库存是以零缺陷为前提条件的,例如,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你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流水线生产,却难以寻觅丰田公司的仓库,因为该企业的库存趋于零。 (3)零准备时间。利用经济批量确定批量的目标是使库存总费用最小,而库存总费用由仓库保管费和准备费所决定,大批量意味着库存量高,仓库保管费用高;而小批量则库存量低,仓库保管费用也低,但批量小,准备次数必然增多。在一般情况下,准备费用也随之增加,如果准备时间趋于零,准备成本也趋于零,就有可能采用极小批量,此时,选择极小批量也最经济。另外,还有制造设备“U”布置和“一个流”,减少搬运的浪费,以自动化周边设备减少动作的浪费;以价值工程分析加工作业,以分析加工之本身是否可以加以改善,再制成标准作业规范和标准检验规范来减少加工本身的浪费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整个生产过程是效率最高,各种浪费最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07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
,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第3个回答  2015-08-24
生产管理理论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1.产业革命
2.科学管理时代
3.人际关系时代
4.管理科学时代
5.信息时代
6.日本生产方式对生产管理理论的贡献
7.服务业的兴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