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该如何断句?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6�1泰伯》)这句话如何断句本来不成问题。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所以独特,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无不关系。今天的“民”们仍然“不明真相”,这有利于“和谐、稳定”,因而有利于“大人”、权贵们的利益;一旦明了真相,“中国特色”也就就毫无特色了。埋在故纸堆里断章取义,录章摘句的是些什么人?权贵们不会,他们有的是现成的理论;权贵们豢养的文人学者们也不会,他们除了吹好喇叭之外,无需费熬灯费油,浪费生命。那么剩下的就是一些腐儒、书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仍旧痴心不改,想通过“正、修、齐”而“治国、平天下”,但在现实中,这些儒生往往连“家”都“齐”不了——这是必然。因为历史上真正“治国、平天下”者,没有一个是“正、修、齐”者。尊儒者,往往是得了“天下”之人和集团的事,目的当然是为了“和谐、稳定”。“民不可使知之”是千古不变的不二法门,当然还有“仁义道德”的感化和说教。断章取义看来不给力,那么从新断句,画点标句如何?这一招真灵!这样一来孔夫子不仅“仁爱”而且“威猛”,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民主斗士”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怎样断句才符合孔夫子的民主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行不行(“不”同“否”)?可以,让他们知道人性自然就够了。这样,孔子就变成了庄子。这个愿望很好,但这样一来中国的历史会变成欧洲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人也不会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民主”与符合人性的“普世价值”自然也不在话下了。既如此,“博客中国”还有意义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背离我远去,方才又来找我,不也乐呵呵的,装作啥事也没发生。你还别说,现实中还真有这种翻脸不认人翻脸又认人的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旦划错标点并落实之,中国不“民主”不乱才怪。儒生们可要为自己的胡乱涂鸦负责。既然“治国、平天下”轮不上你们,那就呆在家里好好“正心,修身”吧。做到“齐家”也不错,别让老婆、孩子跟着你们受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0
这句话要放在前后语境中理解,孔子在前面说礼乐的重要性然后才接了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说人民了解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不了解的话就让他们去了解。可:知道,理解。由:任由,放任。
第2个回答  2013-10-2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