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和什么描写

如题所述

窃读记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一、动作描写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跨、钻、挤”三个动词,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运用了比喻句,把“我”比作一匹饿狼,形象生动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二、心理描写

1、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与狡黠。

2、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记住书本的位置,表现出对书本的渴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在此度过了25年的时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作品赏析

读者表面上是在读故事,为故事所吸引;实际上是为孩子在故事进展中的心理变幻而感动第一次“窃读”,心理变幻层次就可以称得上丰富的:先是看到顾客很多,感到“安心”,然而又为书可能卖完了,感到“担忧”。

进入店门时,是“暗喜”,找到书以后,是“庆幸”、“高兴”(“专候我的光临”的感觉)。而被老板压住书本以后,则是“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悲愤地反抗”,“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而内心则充满了不平(“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把双重对比和丰富的心理层次结合起来,是此文最明显的特点。从构思上来说,这还没有接触文章的主体,文章的主体是好心店员的出现。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这个好心店员。照理说这个好心店员该用最大的篇幅去描绘,用浓重的笔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1

窃读记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一、动作描写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跨、钻、挤”三个动词,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运用了比喻句,把“我”比作一匹饿狼,形象生动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二、心理描写

1、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与狡黠。

2、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记住书本的位置,表现出对书本的渴望。

扩展资料:

《窃读记》作品鉴赏: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如果仅仅写这样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显得十分动人,相当有趣。

在此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23
《窃读记》的作者善于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绘,来描写心境。

《窃读记》是2001年上海教育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海音,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