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如题所述

早在两千多年前,逻辑学就产生了。然而在逻辑学与语言学,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已经结合语言与研究逻辑,运用逻辑去研究语言。
关键词:逻辑;语言;关系
在18世纪开始,逻辑学与语言学相互融合,随着时间的不断积淀,不断丰富了语言的含义。
一、逻辑与语言的含义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一提及到辩论,我们就会想到辩论双方滔滔不绝的话语,都想让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让对手哑口无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逻辑,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简单而言这规律是事物的完成的序列、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
其次,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的符号。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都有因语言表达有其自身的约定俗成的规律、过程,所以语言中就存在这逻辑学,如果摒弃语言中存在着的逻辑,导致信息的传递受到阻碍,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作用。
逻辑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的。逻辑是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然而逻辑学初期的发展主要还是在于学术上的争论。
语言必须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矛盾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我们熟知的“万能溶液”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年轻的科学家试图发明出万能的溶液,溶解一切物品,然而并没有什么器皿可以放置,所以溶液自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
再说排中律,排中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我们都知道“鲍细霞的肖像为例”主要讲述是如果金匣子上刻了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有:“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同时,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通过推理并结合排中律可以快速判断出肖像在铅匣子中。
同一律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更有具体的确定性。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或判断有同一性、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把握好事物的“度”,使其符合说话的中心思想和意义。
二、从语言应用角度,需要遵循逻辑的规范。
语言中存在的概念逻辑要求是准确、严谨的。在行文进行表达的时候,特别在说明性文章中必须用准确的概念,否则就说明不了问题的本质。概念有内涵和外延。这里以“小气鬼做帽子”案列未例子,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小气鬼想贪小便宜用一张布料做更多的帽子,然而裁缝发现其用意后便混淆帽子的概念,没有明确说明要做多大的帽子或谁戴的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做成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帽子”。
语言的语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就具体而言,例如当前情境、上下文以及事物和事态等等。以“你停止吸烟了吗?”这个问题为例,结合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多种含义,你停止了正在吸烟的行为以及你已经对吸烟这个行为戒掉了。
语言在表达判断的时候,要恰当、合理。如果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于某一事物的定性判断时必须使其客观、公正、恰当。例如两个国家发生了交火,我们记者对其定性为“武装冲突”,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这不是全面的大规模的交火,同时也没有宣战,从这种情形看我们的界定是恰当的。
表达推理要有逻辑性。例如,我们以近代的伟人的毛泽东为例,作为推动社会变革者,其贡献是可以被肯定的,但是却不能和古代的变革者李世民相比,因为具体分析一下,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的人物,而毛泽东是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候的人物,其时间的间距差了好几个世纪因此也只有好事者玩弄历史,调侃历史人物,但是这在事理上,在表达上经不起推理的。
三、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语言逻辑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同时也研究逻辑学的语言基础问题。语言逻辑按照语形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其中,语形学也叫语法学,是研究符号空间排列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有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美国数理逻辑学家蒙太格等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代表性人物有牛津分析哲学家奥斯汀、美国心智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塞尔等人。
逻辑学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诞生与语言逻辑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以上背景下,我拓展了本项目研究范围,将语言、逻辑和认知的研究结合起来。“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提出,有必要建立认知逻辑的学科框架,它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和神经网络的逻辑,其中,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是新兴交叉的研究领域,对逻辑学的发展具有挑战意义。“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对心智科学(即认知科学,着重点不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特别分析宗教与认知、哲学与认知的关系,提出心智科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和问题,如心智的起源与性质、心智与语言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类心智与进化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入手,分析了认知科学的经验特征对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认知科学经验转向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才能做得更好。而在最后,回归到逻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语言是由逻辑决定的,但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以一定的形式反作用于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早在两千多年前,逻辑学就产生了。然而在逻辑学与语言学,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已经结合语言与研究逻辑,运用逻辑去研究语言。
在18世纪开始,逻辑学与语言学相互融合,随着时间的不断积淀,不断丰富了语言的含义。
一、逻辑与语言的含义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一提及到辩论,我们就会想到辩论双方滔滔不绝的话语,都想让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让对手哑口无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逻辑,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简单而言这规律是事物的完成的序列、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
其次,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的符号。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都有因语言表达有其自身的约定俗成的规律、过程,所以语言中就存在这逻辑学,如果摒弃语言中存在着的逻辑,导致信息的传递受到阻碍,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作用。
逻辑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的。逻辑是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然而逻辑学初期的发展主要还是在于学术上的争论。
语言必须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矛盾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我们熟知的“万能溶液”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年轻的科学家试图发明出万能的溶液,溶解一切物品,然而并没有什么器皿可以放置,所以溶液自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
再说排中律,排中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我们都知道“鲍细霞的肖像为例”主要讲述是如果金匣子上刻了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有:“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同时,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通过推理并结合排中律可以快速判断出肖像在铅匣子中。
同一律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更有具体的确定性。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或判断有同一性、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把握好事物的“度”,使其符合说话的中心思想和意义。
二、从语言应用角度,需要遵循逻辑的规范。
语言中存在的概念逻辑要求是准确、严谨的。在行文进行表达的时候,特别在说明性文章中必须用准确的概念,否则就说明不了问题的本质。概念有内涵和外延。这里以“小气鬼做帽子”案列未例子,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小气鬼想贪小便宜用一张布料做更多的帽子,然而裁缝发现其用意后便混淆帽子的概念,没有明确说明要做多大的帽子或谁戴的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做成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帽子”。
语言的语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就具体而言,例如当前情境、上下文以及事物和事态等等。以“你停止吸烟了吗?”这个问题为例,结合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多种含义,你停止了正在吸烟的行为以及你已经对吸烟这个行为戒掉了。
语言在表达判断的时候,要恰当、合理。如果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于某一事物的定性判断时必须使其客观、公正、恰当。例如两个国家发生了交火,我们记者对其定性为“武装冲突”,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这不是全面的大规模的交火,同时也没有宣战,从这种情形看我们的界定是恰当的。
表达推理要有逻辑性。例如,我们以近代的伟人的毛泽东为例,作为推动社会变革者,其贡献是可以被肯定的,但是却不能和古代的变革者李世民相比,因为具体分析一下,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的人物,而毛泽东是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候的人物,其时间的间距差了好几个世纪因此也只有好事者玩弄历史,调侃历史人物,但是这在事理上,在表达上经不起推理的。
三、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语言逻辑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同时也研究逻辑学的语言基础问题。语言逻辑按照语形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其中,语形学也叫语法学,是研究符号空间排列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有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美国数理逻辑学家蒙太格等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代表性人物有牛津分析哲学家奥斯汀、美国心智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塞尔等人。
逻辑学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诞生与语言逻辑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以上背景下,我拓展了本项目研究范围,将语言、逻辑和认知的研究结合起来。“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提出,有必要建立认知逻辑的学科框架,它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和神经网络的逻辑,其中,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是新兴交叉的研究领域,对逻辑学的发展具有挑战意义。“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对心智科学(即认知科学,着重点不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特别分析宗教与认知、哲学与认知的关系,提出心智科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和问题,如心智的起源与性质、心智与语言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类心智与进化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入手,分析了认知科学的经验特征对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认知科学经验转向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才能做得更好。而在最后,回归到逻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语言是由逻辑决定的,但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以一定的形式反作用于语言。
第2个回答  2020-10-12
语言遵循逻辑一般规律,但是也有约定俗成和辩证逻辑以及修辞的功能。

语言遵循逻辑一般规律容易理解,这不用说。

语言有约定俗成也不难理解。所谓约定俗成就是把错的当成了对。例如每况愈下,本来是每下愈况,但是因为习惯,也就将错就错了。在例如桃之夭夭,本来是说桃花的红艳和桃子的丰硕美颜,但是因为和逃之夭夭谐音,后来其逃之夭夭成为了主要的意思。而桃之夭夭却很少被人运用。

语言的灵活运用包涵辩证逻辑,如对牛弹琴的双向讽刺。既有讽刺对象“牛”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讽刺弹琴人自己的意思。

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致语言的双重和多重意思以至于“飞跃”,那就不是一两句话所能够说清楚的了。特别是诗词中的形象思维的运用,可以给语言和词汇赋予新生。例如“八九点钟的太阳”,例如“春风吹又生”,等等,不一枚举。

总之,语言受逻辑支配,但是比逻辑丰富多彩。
第3个回答  2020-10-12
语言中存在的概念逻辑要求是准确、严谨的。在行文进行表达的时候,特别在说明性文章中必须用准确的概念,否则就说明不了问题的本质。概念有内涵和外延。这里以“小气鬼做帽子”案列未例子,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小气鬼想贪小便宜用一张布料做更多的帽子,然而裁缝发现其用意后便混淆帽子的概念,没有明确说明要做多大的帽子或谁戴的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做成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帽子”。

语言的语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就具体而言,例如当前情境、上下文以及事物和事态等等。以“你停止吸烟了吗?”这个问题为例,结合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多种含义,你停止了正在吸烟的行为以及你已经对吸烟这个行为戒掉了。

语言在表达判断的时候,要恰当、合理。如果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于某一事物的定性判断时必须使其客观、公正、恰当。例如两个国家发生了交火,我们记者对其定性为“武装冲突”,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这不是全面的大规模的交火,同时也没有宣战,从这种情形看我们的界定是恰当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2
语言和逻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彼此对应、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如果把两者按照其对应关系结合起来学习,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