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春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有许多关于春节的传说和各地的习俗。

石浦,对我来说算是第二故乡。作为石浦女婿,我每年都会去那里过年。石浦的风土人情,对于在宁波市区长大的我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石浦春节习俗主要有:回家、备年货、祭灶、掸尘、请床公床婆、守岁、年夜饭、拿压岁钿、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舞龙、踩高跷、闹花灯、贴春牛图等习俗。我认为在石浦春节习俗的众多习俗中值得一提有4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石浦春节的习俗之一:谢年🌹

谢年(祈求岁岁平安,年年有余)也有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年来祀神典礼中最隆重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宁波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拣黄道。”所谓“拣黄道”,就是选择黄道吉日,清扫大堂,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律用糖水洗涤,时间多在午夜,以取其静。  

“谢年”是一种祭祀活动,意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相传,在宁波,明代至清初,谢年只有官府和富裕人家举办,普通百姓往往只在自家做年夜羹饭祭祖,表示不忘根本。清末民初,石浦人出门做生意的人渐多,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于是,谢年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的,称为“银台面”。祭祀由男主人主持。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一般是六色,因为六预示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   

谢年的程序,一般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其间筛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福寿双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名为吃年夜饭。


🌹石浦春节的习俗之二:年夜饭🌹

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农历十二月的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石浦老话“会会七月七,吃吃年夜饭”,说明石浦人的年夜饭习俗情结一直根深蒂固。石浦人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少不了传统甬式菜,荤菜常见的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熏鱼等。素菜常见的有香菇、春卷、木耳、烤麸、黄豆芽、金针菜、藕节、年糕、黄金糕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宁波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宁波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早先在宁波人的年夜饭里,全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渐渐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应,“荠菜”与“聚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黄金糕充当“金砖”;韭菜取“韭”“久”谐音;香肠,谐音“香、长”,是宁波老百姓年夜饭上必备的冷菜;豆芽加荸荠,象征如意算盘。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宁波人称火锅为“暖锅”,“暖锅”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圆满红火”。旧时石浦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宁波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老底子大户人家用的是紫铜暖锅,会占据桌子很大一部分的大暖锅,里面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鱼丸、肉丸和虾丸取意“三元及第”、“阖家团圆”之意,再加进高汤;主食为汁水青菜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饭要全家老小一起上桌,不能落下哪个人,意味着团团圆圆。假如家庭成员除夕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预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视作人齐无缺,全家团圆。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要赶回家中团聚。过去,年夜饭之后,小孩们提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1983年以后一般都在家里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石浦春节的习俗之三:压岁钿🌹

压岁钿是几代孩子的温馨记忆,石浦老话有“老人忖旧年,小孩望新年”之说。过去,普通百姓家里生活不宽裕。平常的日子里,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口袋里也没有零花钱。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给的压岁钿。所以,在清贫的年代,小孩子天天都盼望着过年。  

石浦过年的压岁钿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古时压岁钿其实是“压祟钱”,“祟”是倒霉、晦气、不吉利的意思。“压祟”含有驱鬼避邪的意思。那时科学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低,灾难和疾病随时会降临。所以长辈们借一年一度的春节,给孩子们“压祟钱”,希望能“压祟除邪保平安”。在古代的宁波地区,压岁钱还被称为“押岁钱”、“压胜钿”等,在明清时期,石浦流行的压岁钿是圆形圆孔或圆形方孔的铜钱,正面是吉祥的文字,写着“长命富贵”、“吉祥如意”、“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之类的吉祥语,铜钱的背面是祥瑞的图案,比如龙凤龟麟、北斗七星和十二生肖、双鱼、斗剑等。这种铸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铜钱,被称为“花钱”。过年时,人们“以彩绳串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钱,亦谓之压岁钱”。大人们用红线将八个铜钱串在一起用红纸包了给孩子压岁,清末民初时也有用银元一个包了做压岁钱,意为“一本万利”。

民国时期,方孔圆形的“花钱”基本上取消了,过年时,长辈用红纸包上一些铜钱作为压岁钱给晚辈。后来,货币改为纸币,连号的新纸币就成了压岁钿的首选,蕴含着长者对晚辈“好运连连,喜事连连”的美好希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石浦春节的习俗之四:送春牛🌹

石浦古代每年要在春节的立春日祭祀芒神,这是主管农事的春神。石浦官府在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立春日,石浦府官员都要到大校场先农殿迎春,望天地神明佑护一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后来,迎春仪式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春节民俗活动。据1892年2月10日《申报·甬上语新》:“初五日上午,胡太守率同鄞县杨邑尊及粮厅捕厅排齐仪仗,赴东郊外迎春前导,有五谷亭,又以稚子扮作‘渔樵耕读’‘天官赐福’之类,迤逦过老江桥,至先农殿,礼毕回署。次日太守仍率同僚属至先农殿,恭迎太岁春牛,进灵桥门至太岁殿,执鞭打春,礼成,观者群起将春牛击成齑粉,各抬一块回家,安置米缸中,以祝仓千箱万”。  

据史料所载,清代石浦的“迎春”仪式年年如期举行,所供芒神彩画端正,长约两尺,头有双髻,立而不坐,手执牛鞭,似牧童之像。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并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伴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沿街唱舞,意为劝农。进城之后,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称为“看迎春”。最后芒神及春牛供于石浦衙门前,挂灯结彩。迎春之日,如遇下雪,俗称“踏雪迎春,大熟年成”。  

官府迎春之俗至民国而废,此后春节民间每年春节前后有古老的“报春”习俗作为延续。有身穿红袍,头戴乌帽,扮作春官模样的人,手持《春牛图》,上画红、黄、青、白各色土牛,并写有来年农事节候,串门挨户,去送《春牛图》。还有以麻袋蒙头,作牛鸣声,由春官牵引,至店家唱曰:“黄牛到,生意俏”;至农家则唱:“黄牛到,五谷好”,以索取钱物。人到各家各户去送“春牛”图,其形式与“送财神”一样,一个老人背一只口袋,里面装着一大叠木刻印刷的红纸,图案是一头剪纸式的水牛,线条简洁明快。老者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春牛送到谁家,谁就高兴地接过红纸,将它贴在板壁上。然后给“送春牛”的老人几个餽或量一升米,以示答谢。

在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的图像,人们称其为“春帖子”。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误大好春光,抓紧农时,拉牛耕田去。立春一过,一年的农忙即将开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贴对联放鞭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