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菊与刀》?

如题所述

       义理、名誉和人情作为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也是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界定。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其实也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是一个难以超脱的怪圈,它们高尚的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两全。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不断纠结,直至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鱼和熊掌,他们总会辜负其一。这大概便是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此时,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理想的状态。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因此他们毫不畏惧,而是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将死亡表演给别人看。日本人这种生死态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生死观大相径庭,自杀仿佛已成为一种程式或是艺术。  当然,作为战时文学报告,《菊与刀》也并非毫无破绽。至少上文提到的作者从未涉足日本便是最值得诟病的地方。《菊与刀》常将日本与中国作对比,鲁思·本尼迪克特几乎以一种对待原始部落习俗的态度去研究日本文化,尽管她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度很高的文明,但是她字里行间却处处认定这是一种与西方的现代文明完全异质的“野蛮”文化,这一“异质”自然也包括日本文化的源头——华夏文明。她不能以身为西方人内在的傲慢和种族观念来理解东方文明,便为日本的“异质”文化预先设立圈套而进一步证明,这种以己度人的论证方式怕是全书最大的败笔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7

       “菊与刀”最直观地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则象征着武士道精神。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却又富于抗争,透过书名大和民族所显露出的特质早已被大量的引证,甚至成为覆盖于民族外表之上的袈裟。然而,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未踏足日本,却使这部带有报告文学性质人类学著作轰动全球。

       若说它不过阐释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复杂,则难免低估了世界对于大和文化的认知深度。反之,全书在人类学的范畴内以各按本分、恩与报恩、义理、名誉和人情各个方面对日本逐层解构方为此中三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07

       首先,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言之即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这颇似于中国古代的“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惯于寻求束缚中的相对自由和得体,却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正如天照大裕神作为一个国民最高庇佑的存在,类似于等级的塔尖,赋予民众一种精神的安宁,绝不可逾越。而这种习惯模式让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获得庇佑的平和。有人认为日本文化虽受中国影响较深,但日本文学却不似中国文学讲究“正大光明”,而是偏于阴暗,这正是日本文人在传统教育下的等级观和如今崇尚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矛盾之间进行探索的缘由。
  而恩与报恩则是日本文化的另一个独有特征。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日本人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却将儒家思想中最精粹的“仁”抛诸九霄,这使得儒教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基于此,日本人更注重发省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全部表达出来才是对待对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义就变得渺无际涯,既包括了对于恩情合理的回馈,也有对仇恨适当的回复,这一点是日本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样儒家面纱下最本质的不同。

       而白璧微瑕,不足道哉。除却岛国动作片,今天日本文化也在中国大行其道。美国人写日本人的“菊与刀”,日本人却在玩弄着遣唐使所带去的中华文明“菊与刀”,不由想起唐朝的一句歌词“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