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争指导思想

如题所述

  主要战争指导思想如下: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致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思想。
  主要内容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8
《孙子兵法》中所蕴含战争指导思想,从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经济和军事相融合以及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角度,揭示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化军事思想,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前我军的建设发展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重要借鉴价值。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3
  一、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武子在《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中最先明确提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归向一直是开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战争后方的稳固和战争潜力的发挥。《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也就是说,只有修道保法,才能确保战争胜利,进而确保政权巩固。“道”指的就是顺乎民心的国家政略,是统治者和军事行动争取人民支持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孙武子的观点鲜明的指出了政治与军事是同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
  政治和军事合一的战争思想也被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认同,如吴起就特别指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为政”之善与不善,首先要“内修文德”,同时“外治武备”。儒家孟轲也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正确的国家政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荀子·议兵》中更是作了精辟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因此,如果统治者懂得政治与军事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政治清明,上下同欲,民心集聚,众志成城,如此则所向披靡,何往而不胜!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由此可见,战争与军事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如同冰是零度以下的水一般。
  毛泽东同志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争取了一切可能的力量,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不能自拔。相反,如果统治者是不修德政,暴虐于民,那么再坚固的防守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不免于失败。国民党军队的彻底惨败就是鲜明例子。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兵力,装备也占绝对优势,而我军只有120万人,装备多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国统区民不聊生,国民党最终失道寡助,没有了人民的支持而丢了大片江山。
  二、经济和军事相融合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强调:“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和保证。《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表面看战争是兵力和军心的较量,在本质上则是经济实力的抗衡。军事实力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战国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偏安西北边陲一隅,几乎被列国吞并,秦孝公为了求存图强,在那个征伐频繁的时期,想法设法争取了二十余年的和平环境,专心进行全面变法,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其他诸侯国却在互相征战中元气大伤,由富变贫,而秦国最终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统一了六国。
  落后就要挨打,当今时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经济技术基础的依赖性更强,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才能有长足发展,军事装备和军事信息系统才能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才能为体系作战提高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寓强大的国防潜力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加强军事实力。
  同时,军事实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国家经济建设成果起着保护和巩固作用,为经济发展争取更持久的和平环境。总之,不能只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国防力量的建设和提高,也不能盲目地脱离经济实际而一味追求军事实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顾此失彼的举措都是很危险的。
  三、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位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兵家圣人孙武子在2500多年前就这样精辟的论述了各个作战力量一体化协同作战的思想,其深邃的智慧和超越时空的远见不得不令人叹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在向巴格达推进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攻克的据点,单兵即可以向轰炸机请求支援,并可为轰炸机提供准确全面的目标点信息,在短短的几分钟后,轰炸机就可以协同单兵,将指定的目标点清除,为陆军的推进扫清障碍。由此可见,美军的陆、海、空三军已然是常山之蛇亦。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这里的“舟”,我们可以理解为军队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使己方各作战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营造有利、主动的战场态势。相反,如果参战各力量互相之间协调失灵,支援不及时,或者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一味的保存实力,而不着眼战争全局,则极易被敌方各个击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倒行逆施的董卓,起初,董卓见盟军声势浩大主动回撤长安,但是盟军各将领各怀异心,迁延时日,消极避战,谁也不肯和董卓军队交锋,最终,在数量上和道义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贼臣乱党的正义之战不了了之,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而无法使得盟军“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
  孙武子率然之蛇的一体化作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军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新军事变革,逐步确立和完善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的体制机制,从而将我陆、海、空和第二炮兵以及各个兵种高度融合为一体,收放自如、攥指成拳,最终使全军将士成为“率然之蛇”,达到“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的一体化程度。
  《孙子兵法》虽然问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是其伟大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却一直闪耀在历史星空,历久弥新,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实践所践行和验证,作为孙武子的后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吸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用以指导我军的建设和作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1-08
文章发掘了《孙子兵法》中所蕴含战争指导思想,从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经济和军事相融合以及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角度,揭示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化军事思想,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前我军的建设发展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重要借鉴价值。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兵家经典。随着战争形态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演变,《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对信息化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而,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军事家的重视。
  一、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武子在《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中最先明确提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归向一直是开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战争后方的稳固和战争潜力的发挥。《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也就是说,只有修道保法,才能确保战争胜利,进而确保政权巩固。“道”指的就是顺乎民心的国家政略,是统治者和军事行动争取人民支持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孙武子的观点鲜明的指出了政治与军事是同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
  政治和军事合一的战争思想也被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认同,如吴起就特别指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为政”之善与不善,首先要“内修文德”,同时“外治武备”。儒家孟轲也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正确的国家政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荀子·议兵》中更是作了精辟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因此,如果统治者懂得政治与军事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政治清明,上下同欲,民心集聚,众志成城,如此则所向披靡,何往而不胜!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由此可见,战争与军事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如同冰是零度以下的水一般。
  毛泽东同志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争取了一切可能的力量,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不能自拔。相反,如果统治者是不修德政,暴虐于民,那么再坚固的防守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不免于失败。国民党军队的彻底惨败就是鲜明例子。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兵力,装备也占绝对优势,而我军只有120万人,装备多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国统区民不聊生,国民党最终失道寡助,没有了人民的支持而丢了大片江山。
  二、经济和军事相融合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强调:“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和保证。《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表面看战争是兵力和军心的较量,在本质上则是经济实力的抗衡。军事实力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战国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偏安西北边陲一隅,几乎被列国吞并,秦孝公为了求存图强,在那个征伐频繁的时期,想法设法争取了二十余年的和平环境,专心进行全面变法,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其他诸侯国却在互相征战中元气大伤,由富变贫,而秦国最终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统一了六国。
  落后就要挨打,当今时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经济技术基础的依赖性更强,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才能有长足发展,军事装备和军事信息系统才能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才能为体系作战提高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寓强大的国防潜力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加强军事实力。
  同时,军事实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国家经济建设成果起着保护和巩固作用,为经济发展争取更持久的和平环境。总之,不能只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国防力量的建设和提高,也不能盲目地脱离经济实际而一味追求军事实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顾此失彼的举措都是很危险的。
  三、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体系化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位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兵家圣人孙武子在2500多年前就这样精辟的论述了各个作战力量一体化协同作战的思想,其深邃的智慧和超越时空的远见不得不令人叹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在向巴格达推进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攻克的据点,单兵即可以向轰炸机请求支援,并可为轰炸机提供准确全面的目标点信息,在短短的几分钟后,轰炸机就可以协同单兵,将指定的目标点清除,为陆军的推进扫清障碍。由此可见,美军的陆、海、空三军已然是常山之蛇亦。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这里的“舟”,我们可以理解为军队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使己方各作战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营造有利、主动的战场态势。相反,如果参战各力量互相之间协调失灵,支援不及时,或者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一味的保存实力,而不着眼战争全局,则极易被敌方各个击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倒行逆施的董卓,起初,董卓见盟军声势浩大主动回撤长安,但是盟军各将领各怀异心,迁延时日,消极避战,谁也不肯和董卓军队交锋,最终,在数量上和道义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贼臣乱党的正义之战不了了之,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而无法使得盟军“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
  孙武子率然之蛇的一体化作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军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新军事变革,逐步确立和完善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的体制机制,从而将我陆、海、空和第二炮兵以及各个兵种高度融合为一体,收放自如、攥指成拳,最终使全军将士成为“率然之蛇”,达到“同舟而济,携手若使一人”的一体化程度。
  《孙子兵法》虽然问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是其伟大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却一直闪耀在历史星空,历久弥新,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体系化战争指导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实践所践行和验证,作为孙武子的后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吸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用以指导我军的建设和作战。
第4个回答  2016-01-08
一个字“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