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提出了战争有效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孙子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我在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前,我回答了和你所提问类似的另外一个提问。就是【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在查找了很多有关“孙子兵法”的相关资料后,在孙子兵法理论中没有具体特别提出【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个论述,后来,在经过一整天(进24个小时),我才找的了问题的最终答案!

那么你提的这个问题又不能说错误,因为这其中有必然联系。因为有关联才有类似的疑问。现在我就解释为什么这样。

我在查找很多有关孙子兵法的相关资料后,最终在《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一书中得到答案。《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作者付朝,由解放军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一书中,从结构分析入手研究《孙子兵法》,在书的【作战篇结构简表】二、分段研究第一部分 战争投入;二、战争投入的原则这一章提出的。

战争投入的四项基本原则:(一)尽量拙速胜敌
(二)重视利害关系
(三)坚持集中投入
(四)力争以战养战

《孙子兵法结构研究》是一部全面研究《孙子兵法》结构问题的专著。书中对《孙子兵法》的结构特点和每一篇的结构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据此对《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词训释和艺术表现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较好地破解了《孙子兵法》研究中的许多谜案。《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从结构分析入手研究《孙子兵法》,角度新颖,手段先进,涉及面广,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孙子兵法》的结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结构不仅是功能的体现,其本身就是理论思维的产物,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同时,结构还和语词训释、思想分析和艺术表现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都离不开结构研究,所以要想完整准确的揭示《孙子兵法》的理论内涵和现代价值,无法回避其结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5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10
孙子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力求“全胜”的思想和策略原则,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其主要战争的指导思想如下:
1、重战、慎战、备战;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以谋略致胜为核心;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
主要内容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中所蕴含战争指导思想,从政治和军事相合一、经济和军事相融合以及各种作战力量成一体的角度,揭示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化军事思想,并指出了这种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前我军的建设发展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重要借鉴价值。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3
孙子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力求“全胜”的思想和策略原则,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其主要战争的指导思想如下:
1、重战、慎战、备战;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以谋略致胜为核心;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