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的糊化作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

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淀粉糊化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

糊化温度

淀粉糊化一般有一个温度范围,双折射现象开始消失的温度称为开始糊化温度,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的温度称为完全糊化温度。各种淀粉的糊化温度不相同,其中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淀粉,糊化温度越高;

即使是同一种淀粉,因为颗粒大小不同,其糊化温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小颗粒淀粉的糊化温度高于大颗粒淀粉的糊化温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看到浓浓的汤汁从麻婆豆腐、红烧鸡翅等菜肴上滚落的一瞬,美味的诱惑恐怕早已无法抵挡。

很多菜肴的芡汁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过勾芡,稀薄的汤汁变得浓稠,与菜肴融为一体,让人食欲大增,这神奇的魔力其实是淀粉糊化带来的。

一团疏松分散的淀粉在遇水加热后,会逐渐变得透明、粘稠,这就是淀粉糊化带来的变化。

做菜勾芡时,借助淀粉的糊化,食材表面被晶莹、粘稠的淀粉糊包裹,形成了一道保护墙,不但保留了食材本身的营养、汁液和滋味,还能与汤汁中的滋味融为一体,让菜肴晶莹剔透、软嫩多汁。

日常烹调时,常用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来勾芡,土豆淀粉的糊化温度低,能形成光亮、透明的芡汁,但稳定性较差,用它勾芡的菜肴常在冷却后出现变稀的现象。

若用玉米淀粉勾芡,不但口感细腻,也不易出现菜肴变稀的情况,只是由于玉米淀粉糊化后的透明度较差,所以它并不适合一些“颜值控”类的菜肴。

除淀粉种类外,加热温度、菜肴中油、盐、糖等的加入也都可能影响淀粉糊化的程度,进而影响菜肴的品质。

生活中,根据菜肴的特点选对淀粉、用对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淀粉糊化的优势,为菜肴锦上添花!

第2个回答  2019-02-22

淀粉糊化度是指淀粉在加工过程中所达到的熟化程度,即糊化淀粉量占总淀粉量的比例。饲料淀粉的糊化基本上是通过水分、热、机械能、压力、酸碱度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糊化对消化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淀粉吸收水分的能力,使得酶能够降解淀粉,从而提高淀粉的消化率。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3个回答  2020-02-24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
  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淀粉糊化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

其实说的简单一点,糨糊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也就是说淀粉糊化后基本就是糨糊这个样子。
第4个回答  2017-02-09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Gelatinization)。
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淀粉糊化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