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打工人精神离职?

近日,“精神离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这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让部分网友表示“神清气爽”。

第1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
01 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
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
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
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
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
情况不仅仅是这样。
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
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
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02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
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
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
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
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
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
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
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
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
结 语
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
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不要持续那么久,自我的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2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
01 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

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

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

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

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

情况不仅仅是这样。

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

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

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02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

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

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

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

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

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

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

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

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

结 语

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

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不要持续那么久,自我的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3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
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
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情况不仅仅是这样。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
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
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
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
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4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
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
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情况不仅仅是这样。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
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
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
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
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5个回答  2023-01-15

近日,“精神离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这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让部分网友表示“神清气爽”。

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可以辞掉不满意工作,但不可以放弃曾经要强的自己。理清思绪,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获得持久的成长。

如何看待打工人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是什么原因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观点,当一个人无法找到工作认同感,就会把自己抽离出来,制造一个可以适应工作的“假自己”,以便给“真自己”的发展提供空间。

精神离职

但当所面对的问题变得重要时,“假自己”会消失,妥协会停止,“真自己”就要出现。功能性再强的“假自己”也是服务于“真自己”的。“精神离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期的“精神离职”,状态“不在线”,甘心以及格标准完成手头工作,也是一种自我消耗。“精神离职”,不是让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

而应利用这个时间,给自己呼吸的时间,理清思绪,审视自己,重新做出职业规划,为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以持久性的心态来面对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