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打工人精神离职?

近日,“精神离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这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让部分网友表示“神清气爽”。

第1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
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
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情况不仅仅是这样。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
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
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
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
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2个回答  2023-01-15
“精神辞职”虽然并非真的辞职,只是心态上的一种改变,在工作中不再努力上进,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仅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职责。这种状态是躺平但没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出勤不出力,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心不在,出勤不出力,能干好的事也不愿意干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精神离职有别于在企业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表面上看,显得平静自然,其实却暗藏着种种危机,一旦遇有适合的风暴牵引,水面就会掀起轩然大波。它是企业中一种负面的、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若不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化解,必将形成附在企业健康发展上的“病瘤”,成为企业发展的负累。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企业更追求组织稳定,运行稳健,会重视雇佣安全。相较于立即跳槽甚至甩手裸辞的潇洒,可以确认的是精神性离职期几乎不会很短,它是员工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优秀员工的“精神性离职”,犹如病毒逐渐扩散,有反差的故事吸引人,身边的故事更感染人,不用多久,相信所有人都会对公司失望,集体混日子。
实际离职率加上“精神离职”率才是企业真正的离职率,与实际发生离职动作相比,这种悄无声息的“精神离职”更为可怕。
“精神离职”之所以更可怕:
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离职”发生在优秀员工身上更为普遍,因为对于绩效差或者绩效一般的员工,本来可能就是一颗螺丝钉,或者自我调侃为“咸鱼”,外部市场竞争力激烈,也没有更大的“精神离职”动机,而绩优人员才会努力去寻找新机会,弥补员工体验的落差。
另一方面,“精神离职”带来的损失,管理者很可能短期内是看不到的,而且“精神离职”极有可能会大面积传染。
第3个回答  2023-01-15
不少网友表示工作能力优秀的人更容易精神离职,因为觉得能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消极转变。
追求“60分万岁”,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严格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保证私人时间不被工作打扰。

一时之间网络上也掀起了对“如何看待打工人精神离职”话题的讨论。
顾名思义,所谓“精神离职”就是我们精神已经选择离职,放弃了奋斗,放弃了突破自我。而肉体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打工赚钱。
对此虫虫认为如果这份工作我足够热爱,它足够有价值,那么我愿意用自己的十分热情来对待它。

我愿意把工作当作雕刻的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情,工作也就等于雕塑我们自己。
但是工作不像在学校学习,那时候的一腔热血,不能够支撑我们在社会生活。

不要在工作中过多找寻意义,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如果你把个人的成长和精神全都寄希望于工作实现,一旦工作不顺心,精神核心就会出问题。
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比如学习一些技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理想化的乌托邦只存在于想象中,都说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从不害怕失去。但是社会会让年轻人的棱角逐渐圆滑。
碰过来,碰过去不会再伤着自己,也更不会碰伤他人。
热血、充满无限欲望的生活方式连同工作一起被琐碎逐渐磨灭。也渐渐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从学校步入社会后,很多人会形容自己是社畜。

所谓理想,所谓热爱就像死了的白月光,一点点念想也被我们深埋心底。

对于没有试错成本的年轻人,首先得生活,然后再讨论梦想。
“60分万岁”的工作状态刚好可以满足我们,“精神离职”与摆烂、摸鱼并不是同一种态度,它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许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
01 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
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
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情况不仅仅是这样。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02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
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
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
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结 语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
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
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不要持续那么久,自我的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第4个回答  2023-01-15
在现在的职场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心不在焉,处于「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这部分人的状态被称作是「精神离职」。……精神离职对于打工人来说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丢掉了努力上进的精神、失去了事业发展的动力,以及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这三个方面。
1,精神离职使人丢掉了努力上进的精神,不利于个人发展。
在职场上,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时刻保持努力上进的精神。只有保持这种精神状态,自己才能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不断进步。……如果自己处于人在心不在的精神离职状态,就会失去努力上进的精神,自己在工作时就不会再努力,就无法做出更好的工作业绩,这对自己等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2,打工人精神离职,会让自己失去事业发展的动力。
在职场上,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让自己事业有成,取得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如果自己精神离职的话,就会失去事业发展的动力,工作起来就会敷衍了事,这样的状态不但无法取得事业发展,甚至连工作现状都无法保持,这对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如果打工人出现精神离职的情况,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一个人来说,之所以会在工作中得到尊重、在生活中顺心如意,就是因为自己有稳定发展的事业的结果。……正是因为自己做出了工作业绩,自己才能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以及身份地位,让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是如果自己精神离职的话,就无法做出工作业绩,进而无法获得认可,自己的收入会下降,生活也会受到影响,这对于自己显然极为不利。……因此,精神离职对于打工人来说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自己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5个回答  2023-01-15
所谓“精神离职”,指的就是精神已经离开了从事的职业,放弃了努力,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继续打工。
01 他们可能确实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精神离职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就是一种失去了追求和梦想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不论这些陷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怎么努力,他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没什么改变,依旧如同过去一样。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工作嘛,可以做的;更多的工作嘛,拿钱来再说。想让我费心费力,想让我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没门儿!
对于分内的工作事项,这些精神离职的打工者照样会完成,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做更多工作。
而即便是分内的工作,他们所在乎的只是完成了,而绝不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
这些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悲哀地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工资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经过努力增加的那几百块钱,有时候会感到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一种羞辱。
既然这样,还要努力作甚?
情况不仅仅是这样。
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年轻人得不到乐趣,得不到价值感,感受最多的反而是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对体力的耗用,对精力的耗费。
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会发现,想要继续工作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心或者不用心。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按时上班和下班,表现出认真工作的样子就是了。
除此以外,都是多余的。
但是如果不够努力,难道就会过得充实吗?难道这不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吗?
02 精神离职的打工人,其实有他们内在的焦虑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打工人,貌似在工作,精神又不在状态。这种打工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对生活无欲无求了吗?
显而易见,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有着他们自己的焦虑。
眼看着岁月如梭,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得过且过,只好敷衍塞责。
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有普通员工,更有企业的中层。
这些中层,貌似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在上司和下属两方面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稳定性还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就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
总在奔波劳累,但是辛苦付出好像没个头,就算有头绪,工作的重压也往往令人不知所措。
这种时候,如果得过且过,做个撞钟的和尚,那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可能身体和精神之间就会产生某种背离感。
在这种矛盾之中,如何理清生活的头绪,如何照顾好这波动的灵魂呢?是改变自己的要强与奋进信条,还是面对生活做个缩头乌龟呢?
有人是要强的,是努力的,是进取的,是追求上进的。
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只有少量的物质乐趣,而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失落。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自己清静无为呢!
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生活不再具有挑战的乐趣,那么就算“精神离职”,又何妨呢?
精神离职,总比干干脆脆的放弃来得积极一点吧!
结 语
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刻,总会有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可以改变的时刻。而在这种时候,内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来一句话:混一混算了吧,再怎么努力,又能怎么样呢!
站在理智角度看,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自我面对生活的妥协,面对工作环境的妥协。这种妥协会不会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希望我们这种精神离职的工作状态,不要持续那么久,自我的状态,总是需要调整到与生命和谐的状态之中的,总是要调整到积极乐观和奋进的状态之中的。否则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奔头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