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对哪位历史人物误解最大?为什么?

如题所述

‍‍果断是李鸿章。都说,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确实如此,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单纯的认为李鸿章就是一个卖国贼,签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直到长大后,能够更加理性与客观的看待事物,这才明白,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误会他了。他为晚清王朝操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参与洋务运动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晚清政府奔波劳累。在我们看来,他是在为晚清政府服务,我并不是为中国人民服务。可是,在那个时候,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几百年来,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也颇为安宁。而到了晚清,这些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这种思想就更加浓厚。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清政府派出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而日本方面就不答应了,指名要恭亲王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这才有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0
‍‍
我认为误解最大的是隋炀帝杨广。以前以为隋朝灭真是皇帝如何荒淫无度。其实一个国家的灭亡在于他从下到上的管理,对国家正确的撑控。多数是用人不当,下面的不作为与乱作为行成的。与:皇帝的私生活并没关系。比隋炀帝荒淫无度的多了的不可甚数。隋炀帝兴科举,建运河,让人民受益。有人说隋炀帝建运河劳命伤财,人民才造反。这句话是错误的,修运河时没乱,河修好了却乱了,与秦修长成一样,修长城没乱,长城修好了乱了;造反的人,并不是修运河的民工而是绿林豪强,下层官吏。吃饱喝足了形成的,能量无处释放形成的。隋的灭亡非常慌唐。也许隋这个字,就有一种短暂过度之意吧。
‍‍
第2个回答  2018-10-31
‍‍于我而言,曹操曾经被长时间的误判过。小时候,没有系统了解历史的可能。我对曹操最初的认识来源于课余饭后在广播中听到的评书《三国演义》。那时候年纪还小,常常用“好人”“坏人”等朴素的标准来判断历史人物。我总觉得曹操不地道、不仗义,干什么事情奸诈心狠,玩的花招,光想着自己合适;觉得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做法特坏,不像一个男人。但是,这种认识很快就被颠覆了。上中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文学青年,他讲曹操的诗歌《龟虽寿》,并要求我们背诵这首诗歌。说心里话,老师用地道的秦腔朗读这首诗歌时,我就被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折服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传递讲解这首诗里包含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学了曹操的追求。而我倒是对诗里面的“神龟”“螣蛇”气象很感兴趣,觉得人得服地理。‍‍
第3个回答  2018-11-10
‍‍秦始皇。以前对秦始皇最大的认识,就是统一六国。其次就是暴君。但随着见识的增加,看法慢慢变了。统一文字、度量衡。开始只是认为这是很小的事情,但是现在来看,这绝对是我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保持数千年文明不曾断绝、始终保持世界前列的伟大功绩。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消失了;又有多少国家,因为语言文字不通而愚昧落后。所以,这个业绩不可估量。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体现的是秦始皇的残暴。但是现在,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骄傲。不到长城非好汉。面对匈奴的日益壮大和强势,长城能够起到巨大的防御作用。没有一个强力的手段去修建长城,死去的何止是这些奴隶和民夫!
‍‍
第4个回答  2018-11-10
‍‍
我对历史人物误解最大的就是隋炀帝—隋末皇帝—杨广,说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其实并不是很过分,尤其是在他在位后期,性情暴虐,心胸狭窄,并且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一点他都没有做的太过,毕竟作为全国最高的领导人,这一点并不是他暴君的主要原因,毕竟李世民也曾经残害过自己的兄弟,睡了自己哥哥的老婆,谁更是暴君?并且隋炀帝做了一系列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事情,比如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正式实行以及对于朝鲜半岛的征战,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治国框架,这样的皇帝怎么能成为暴君?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