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哪个历史人物曾有误解?为什么?

如题所述

潘仁美,评书演义说是奸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杨继业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宋史》记载,他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要负主要责任。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人民撤退内地,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杨业主张用声东击西的打法,遭到王的耻笑)。杨业自知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遂要求王,潘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杨业的作战经验丰富,北宋军以步兵为主,对抗契丹骑兵在野战中难有胜算,但用劲弩装备的军阵确实是抵抗骑兵的最佳选择。实战中王侁和另一个监军刘文娱率领的接应人马先是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发现战况不妙又狂奔而逃。杨业突破辽军重围,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已经矢尽弓折,却发现接应人马早已逃走,“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以疲兵反身迎战。杨部下有老将王贵箭法如神,连射契丹勇士十余人落马,无奈箭尽,只得步战,持空弩犹打杀辽军数人,最后战死,杨业之子延玉,部将贺怀浦等皆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负数十创被俘,绝食而死。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
还有,从各种小说、评书的艺术作品上看,中国历史上皇帝都是“正确的”“圣明的”,所有皇帝做的事都是必胜的,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如果皇帝不圣明、不正确、作战失利的话就会影响皇帝的帝位,历史将会重演。正所谓死人的嘴巴最老实,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找个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帅无谋累死千军”之罪就刚刚好,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后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杨家将》一书,《杨家将》的评书形式出现于市井,潘仁美就从红脸变成白脸了,这种事情历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时期染成的白脸。当你仔细的读完《杨家将》后,就会发现里面的硬伤,潘仁美的儿子潘豹被杀后,皇帝竟然判决杨家无罪。古人讲“刑不上大夫‘而寇准却对潘仁美动大刑,在当时这是越制,属谋反的罪名,其它的不必多说。
别忘了,韩信曾有几不杀,见天见地不杀,见金银铜铁不杀,见人不杀,结果帷幔遮天,芦席铺地,吕雉将韩信装入麻袋,命令宫女用竹签将韩信活活扎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魏忠贤
素有“九千岁”之称的魏忠贤,门下子弟遍布全国,以至于民间传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话语。没错,他确实贪污受贿,卖官卖爵,罪行罄竹难书。那么为何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帝要为他收尸厚葬呢?大概是突然意识到魏忠贤的重要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0
岳飞,小说中是愚忠的代表,所谓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其实岳飞一点都不愚忠,从军以来他就不怎么听上级的命令,上级要撤退,他仍然领兵作战。上级不派兵,他就招募义勇,他手下的将领不少是山贼出身的。直到后来,除了岳家军外,义军的数量极为庞大,最大证据就是皇帝是反对迎二帝的,岳飞却非要救回二帝,可见岳飞不是忠于当时的皇帝。皇帝金牌召他回去,他只是相信皇帝而已,到了公堂,他还拿出皇帝手书。可是皇帝已经将他卖了。其后史书将他粉饰成愚忠的形象,什么部下来救,他也不走。无非是掩盖岳飞被诱杀的真相,同时宣扬忠君思想,一举两得。
第3个回答  2019-05-05
秦桧我觉得可以算一个,岳飞其实不算是秦桧害死的。岳飞当时在皇帝在位的情况下非得要去把之前的两个皇帝救回来,你想想现任的皇帝怎么想?所以岳飞其实就是皇帝利用秦桧杀死的。
第4个回答  2019-03-22
秦始皇
因为史书上写的 还有什么苛政猛于虎 一直让我以为秦始皇是个暴君 秦国是个让百姓无法生存的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