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菊与刀》的写作背景

如题,最好可以相信一点啊

《菊与刀》不是小说。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补充: 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菊与刀》自1946年出版以来已成了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尽管本书的写作属于委托研究,作者也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该书自商务印书馆1986年首次翻译出版,多次重印,这次华文出版社推出的系插图典藏本。该版的好处是,百余幅历代日本经典绘画,不仅可以让人略知日本绘画发展历程,还可为书中的某些论断寻找感性论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2
《菊与刀》不是小说。《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23
楼上说什么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比较扯淡的说法。
这书的作者没有在日本生活过,也没去过日本这个国家,甚至连日语都不会,所谓的研究不过是调查一些被美国关押在美国集中营的日本人和一些美国政府提供的翻译古代书籍,小说等等各种翻译文献。
所谓的研究虽然不能说空对空的空中楼阁,但是说什么了解日本的必读书籍,杰出证例,那完全就是不负责夸大其词信口开河了。
这书充斥着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把日本神道教和中国道教混为一谈,认为日本文化受太平洋一些部落影响等等,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人,连日语都不了解的人,仅仅通过一些文献部分被关押的平民写出这些东西也算是不错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楼主说这本书是小说也没有错。
第3个回答  2017-12-26

第4个回答  2017-12-05
《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民族性格的经典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文化。
《菊与刀》的时代背景 :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菊与刀》的写作背景 :
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一份在特殊背景下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报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由于美国对日本不太了解,政府资助并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制定出战后对日本的政策,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孕育的。
由于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本尼迪克特本人当时不可能到日本去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凭借到过日本的西方人写的游记及其他书籍和日本文学作品和电影来进行她的研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就是“大写的个性”,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还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有主旋律(一般来讲,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特点的正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她的《菊与刀》恰恰是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的文化层面的探索和解析。她在文中写到:“只有高度注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人类日常琐事,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这一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即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不论其行为或意见是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是与他的经验有联系,,人正是在日常细节中学习的。”

1946 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作为一名一直对欧洲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评,强调文化的模塑性的人类学学者,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准确地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差异,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正是因为本尼迪克特相信孤立的细小行为之间有系统性的联系,才正确地给出了美国政府所需要的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