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识与第七识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简单的说:

第六识是心智,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你会做数学题,你知道怎么烧菜,你知道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都是第六识。

第七识即末那识,简单的说就是“我”,“我执”,就是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我们开始分“我”和“非我”,因为第七识的影响,我们会傲慢、执着等等,如果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也就没有排名,比较,等等,因为没有意义。

比如:一个人考试100分,另一个人50分。如果没有第七识,那么两个人对这两个分数就只是两个分数而已。但是有了第七识,就会比较,就会有人傲慢,有人沮丧。

扩展资料: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六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七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4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一、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这样可以么?追问

简单说是有什么区别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5
第六是显意识,你平常用的,第七是潜意识,平时看不见的,在昏睡中第六意识就几乎不起作用了,自己作不了主,而第七意识还在继续运作,而且是单线运动,无法进行思考。
参考这样的路线,人死亡后,第六意识消失。第八意识先显示出种种境界。头一个大境界,第七意识会跟随第一个大境界去投胎受报。
如果想知道怎么解脱这种关系。请看净界法师的唯识概论。
第3个回答  2016-06-12
和生命同时存在,不晚于我这个概念,分别心
第4个回答  2021-01-12
网上有关第七识(末那识)的讲解目前可能不多,有也是很陈旧的文章,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建议你可以查找一下有关“意根”方面的讲解,有关意根这方面的文章挺多的,因为意根就是第七识末那识。
1:不同众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根身器界”,就我们人来说,在我们的根身器界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意识是前六意识,第七识是感觉不到的。比如睡眠无梦状态里,第七识一直在活动,但是我们是感觉不到他的。
2:第七识思考了别认知能力不强,他的捕捉能力非常强,到处乱飞乱抓取,到处乱捕捉信息,但是他不作深入的思考了别。第六识能做深入的思考了别,但是第七识老是不停地干扰他,老是把胡乱捕捉到的信息发给他干扰他。
举例:女孩第一次见到男孩,女孩的第七识马上捕捉到男孩是哪一世的缘分,于是把信息给了六识,第六识马上对男孩产生似曾相识的久违感,莫名其妙的喜欢。然后第六识开始进行深入的了别认知思考阶段,两个人就恋爱了。第七识是不停地乱捕捉的,恋爱中女孩的第七识可能又捕捉到哪一世男孩欠自己钱,于是给了第六识,这时第六识就莫名奇妙的产生了一种对男孩索取要求的意识,怪男孩对自己不够大方,怪男孩做的不够好,于是产生矛盾,然后两人不欢而散,分手了。分手后,女孩的第七识又捕捉到哪一世男孩对自己很好过,于是给了第六意识,这时第六意识又会莫名其妙产生一种对男孩的思念情绪,于是两人又复合。复合后又觉得合不来,于是又分开,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直到折腾的累了痛了,于是第六意识开始作深入的思考了别和分析判断了,最后得出结论,并把结论传给了第七识,两人彻底分手。彻底分手后,因为第七识没有深入的思考力只有肤浅的乱捕捉,所以第七识还是会不停地捕捉信息传给第六识,导致女孩的第六识经常会想起对方,但是这时不会再复合了,因为第六识经过深入的了别思考之后,已经有了自己坚固的见地,形成了新的第七识信息,不会再继续听从旧的信息了。
。。。。。。。。
区别还有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只是提到了冰山一角而已。
(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