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

这句话出自:“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即使再遥远艰难也要诛杀你;打得你服气。(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

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一代名将陈汤,就在此时登场。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甘司令和陈政委都倍感责任重大,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你当这么多年大哥,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大哥你看着办吧!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鸡飞蛋打,因此,司令和政委同志暗暗定下决心: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事后,政委陈汤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而疏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今,汉王朝已成为历史,但这句话和这段壮志雄心的历史却让人时时读起依旧荡气回肠,也成了千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斗志。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2

此句话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意思是:胆敢侵犯我中华的人,不论距离多远,必定追击诛灭他。

此句话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

"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释义就是“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消灭他们。”。

说这话的陈汤是先消灭北匈奴,把匈奴单于的脑袋拿到手后,才代表中国,代表汉族喊出这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豪言。

此外,这句话还因为前段时间的一部电影《战狼2》而更加火热。在片中,主角冷锋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让人听的热血沸腾,更深深触动了咱们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2个回答  2017-11-21

释义: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

拼音:fan wo zhong hua zhe sui yuan bi zhu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又性情宽和谦让,因此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65篇,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彪死后,他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骄横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背景:孝元皇帝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