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畏罪、侥幸、对立心理对犯罪分子反审讯心理或行为是怎样表现?

如题所述

犯罪嫌疑人是被审讯的对象,在审讯中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其消极心理状态占主导地位。

1.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在被拘留、逮捕以后,在监所环境刺激下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害怕其罪行被揭露受到法律追究,恐惧心理更为突出。表现为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疑神疑鬼。由于不了解侦查人员对于自己的犯罪证据掌握的程度以及与外界信息的隔离,对外界的信息及侦查人员的动态反应极为敏感。即使是无罪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对监所环境的不适应,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恐惧心理。

2.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脱法律追究的一种自信感。有的自信犯罪手段高明、行为诡秘、无人知晓;有的藐视或过低估计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认为难以搜集到犯罪证据;有的相信同伙之间的攻守同盟;有的认为自己有某些“关系网”“权势”的庇护……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敢于大胆设置种种应付审讯的心理防线,对抗审讯活动。

3. 顽抗心理

有些罪行重大的犯罪嫌疑人,顽固抵抗,拒不认罪。

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在侥幸、顽抗心理的支配下,往往以拒供、谎供等手段对抗审讯活动,大胆设置对抗审讯的心理防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沉默不语,拒不供述。有些犯罪嫌疑人认为,“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没有口供定不了案”。故以沉默不语或一问三不知的策略,顽固对抗审讯。

编造谎言,掩盖罪行。有些犯罪嫌疑人,编造种种掩盖罪行的谎言,欺骗审讯人员,以实现金蝉脱壳之计。

捶胸顿足,赌咒发誓。有些犯罪嫌疑人为了隐瞒其罪行,欺骗审讯人员,往往以捶胸顿足、赌咒发誓的手段,妄图使审讯人员相信他的谎言。

推脱罪责,嫁祸于人。有些犯罪嫌疑人为了逃脱罪责,以提供假口供、假证据、假证言的手段,将自己的罪责嫁祸于犯罪同伙或他人。

无理狡辩,撒泼耍赖。有些犯罪嫌疑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在没有任何理由隐瞒、抵赖罪行的情况下,仍然以无理狡辩、撒泼耍赖、拒不认账的手段对抗审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0
该问题或可修改为:犯罪分子在被审讯过程中,悲观、畏罪、侥幸、对立心理或行为的表现是什么?
一、悲观,对事务演变结果的预测为——将向坏的方向发展,叫悲观心态。相应表现出的行为叫悲观表现。悲观可分为有悲情无悲情两种。悲情,是一系列悲伤的生理感觉变化,例如心酸、心苦、心痛、鼻酸流泪(可被普通人观察到)、表情痛苦(可被观察)、目光昏暗(可被观察)、脸色阴沉、行为迟钝等。悲观而无悲情者,更理智一些。可在语言的含义中,观察出其悲观的预测。
二、畏罪,对所犯罪行的应得惩罚有一定认识,并畏惧该惩罚,叫畏罪心态。相应的行为叫畏罪表现,例如,目光惊恐、反应过分敏锐、紧张等。
三、侥幸,对某种难以出现的有利结果有期待,叫侥幸心态或侥幸行为。例如,说话小心、谎言多、废话多、表现谦卑(也有傲慢的)、情绪变化异常稳定等。
四、对立,有双方任何的不一致,都可叫对立。几乎所有表现都可能基于对立的心理,甚至那些合作的表现也如此,这些合作可能是为了隐瞒更大的内情。所以,是对于否对立的判断,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五、只要观察,表现总是存在。由于理解不同导致了观察方向和观察结果的不同。所以,重点是对各种表现深刻理解。就是说,重点是观察者。
六、外在表现的欺骗性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被审讯的犯罪份子中更为严重。
七、欺骗行为所隐瞒的,不一定都是与犯罪有关的事实,隐瞒更多的是自己的心理弱点。例如,隐瞒自己的恐惧、隐瞒自卑等。
八、因此,并没有某种表现代表某种心理的标准答案。只有观察和审问的发展结果。你永远不可能应验自己对别人心理的判断,但可以应验对结果的预测。
抱歉,不够详细。但可作为思路的启发。
第2个回答  2010-04-19
不老实交代。隐瞒实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