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0-02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历来存有分歧。有的认为研究“教育现象”,有的认为研究“教育事实”,有的认为研究“教育问题”,有的认为研究“教育规律”,有的认为研究上述几者中的两项、三项或四项,还有的则相对笼统地认为研究“教育”或“人”。
一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事件和过程,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等。违反教育初衷,走向教育目的的相反方向,则出现反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应树立问题意识,并善于研究其真实问题,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既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学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科学认识,即人们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清晰表达的教育认识。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并拥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以自然科学的范式来规范、拿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形成教育的一系列概念,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形成教育的一系列概念。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本元素,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抽象、提取和加工出教育活动中那些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教育学科的若干基本概念。
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揭示教育存在的客观规律,认识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
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换言之就是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
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形式。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规定性:教育理论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具有系统性。为此,首先要找出教育科学的逻辑起点,即起始概念;然后沿着逻辑的进程,将各种复杂的联系形成逻辑体系;最后达到逻辑终点,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英语为pedagogy,法语为pedagogy,德语为pedagogik)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思是照看、管理和教养儿童的方法。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开始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pedagogy”。从学科的角度说,最初教育学是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学本身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分化,出现了许多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进而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学科群。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学”是从日文转译而来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年份教育家代表性教育著作及影响主要思想1882颜永京《肄业要览》问世译自斯宾塞的《教育论》。1901王国维《教育学》刊登在《教育世界》译自日本应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1902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并开始讲授教育学。1909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教科书和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教育史》作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发行。1910蒋维乔《学校管理法》191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五项教育宗旨。1919杜威来华宣介、传授其实用主义教育学,几乎红遍整个中国,直至1921年。1929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1934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并在参考书目和附注中巧妙地暗示人们如欲完整把握教育学的规律,就应当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有关章节。建国后凯洛夫《教育学》在促进中国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其过分机械、缺乏辩证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缺陷也是有目共睹的。1961刘佛年《教育学》成立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工作组”,组织全国教育学知名学者编写高校适用的教材。
当今中国的教育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作为所有教育科学门类的总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二是指各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也称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或教育学原理等;三是指作为一门课程教材的教育学用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
从奴隶社会初期开始,教育学在中国就已萌芽,并经历了三四千年。代表性著作有《论语》、《学记》等,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其中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阶段的思想,《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国别教育家代表性著作及影响主要思想中国孔子《论语》,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乐正克(郭沫若考证)《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被认作“教育学的雏形”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其程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尊师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主张和原则等等。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记录)《申辩篇》问答法: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必要步骤,认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虽然无知,但可以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催育新生命一样。柏拉图《理想国》理想的国家有哲学家、军人和工农商组成,三者的划分以人的天性为依据,国家是否合乎理想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上,正确的教育是建立理想国家的保证,在哲学家和军人中实行共产共育制度也是建立理想国家的保证,最后向世人提出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忠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各种政体的优劣及理想国家的标准和教育等问题。认为家务管理在于治产,重在养德;为政应尚中庸缉鼎光刮叱钙癸水含惊;立法者应重视教育,教育的正道应遍及灵魂的各个部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应以理性为主,谋求闲暇与和平;教育的顺序为先重体育,其次训练灵魂的本能部分,使人人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全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应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制定各种实施规程。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强调必须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而不是以家庭延请教师的方式,通过转换学习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班教授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取得进步,家庭生活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是学问的楷模而不是体罚的执行者等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23年,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将其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并列。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被看成是教育学史上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或称做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端。
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构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强调在自然的怀抱中,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从而形成了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781~1787年,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出版了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确立了要素教育思想,并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他的《普通教育学》问世,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他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国别教育家代表性著作及影响主要思想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1623)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西方近代教育学的雏形,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提出了诸如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和整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说”。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1762)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1781—1787)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通过自己的终生教育实践,身体力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在当时就蜚声世界。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林克整理)(1803)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第一次开设教育学讲座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教育学讲授纲要》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①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在19世纪30年代,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冯特利用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同时密切了教育实验和心理学实验的关系。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实验教育思想后来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学生西蒙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量表。再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在对心理实验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绩测验”,编制了成绩测验量表。另外,霍尔以进化论为主导思想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被人们誉为“儿童研究之父”,霍尔对广泛使用问卷的提倡以及他的儿童研究理论,使美国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教育必须基于心理学研究。因此,后来问卷成为美国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② 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意识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但是其思辨气息浓郁,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时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③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欧洲新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的影响下诞生的,代表成就有杜威的著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影响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以及学生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今天,又有了复兴迹象。
④ 制度教育学。法国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有瓦斯凯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等。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学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给定的”制度(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根据个人间的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而且还要分析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⑤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凯洛夫的《教育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等有影响的著作。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潭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学研究实际中,许多人没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了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⑥ 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也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批判教育学是一种思考、解决问题与改造的方式,其思考、处理与改造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知识生产、学校的制度结构以及更广大的社区、社会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批判教育学试图消除这一社会经济基础的种种不平等,他们反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反对同质的课程与政治学。批判的教育学从批判角度来看教育学,关注的是如何主动地建构教师与学生、制度与社会、课堂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知识、权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力的开发和运用成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变革,人们对于教育整体结构的认识也由平面向立体变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而是拓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宏观关系方面,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常的儿童教育扩展到特殊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使研究人员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变得从未有过的丰富。一种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跳出旧教育学的框框,从多维度、全方位审视教育在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中的运行轨迹的“大教育学”开始出现,大教育观逐渐确立。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由于科学的综合化发展越来越趋于主导地位,教育学日益与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所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将有更新的发展,在理论上也都深化一步。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是多样化的,科学与经济问题、政治、人口、环境等等,总是综合地交织在一起,各国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日益增加,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学不可能不受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运用新思维,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于是出现了强调数量关系的科学主义的研究,强调非数量关系的人文主义的质的研究,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结合性研究;同时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局面,使教育学研究范式更加趋于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已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代表拥有几十门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群,它是教育学科群的总称。20世纪从教育学中逐渐分化出的分支学科,有普通教育学、幼儿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学论、德育论、学科教学法、教育科学研究等,而且将继续分化。教育学的综合趋势主要反映在教育概论或教育原理学科的产生上,同时反映在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综合上,出现一系列双学科甚至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工艺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未来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广大教育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试验方兴未艾,如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实验、主体教育实验等,课外校外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教育改革更呈现出燎原之势,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交易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交流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