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展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建立“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转移工业园
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政府推动,促进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使产业转移充分考虑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以及区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实现两地的合作双赢,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高度结合的新模式。
为加快北京市产业转移,解决北京市和天津市间出现的产业趋同和“京津冀都市圈”内产业链断裂等问题,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府应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中间产品外包、整体搬迁、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在“京津冀都市圈”内进行转移,进一步优化都市圈已形成的产业梯度,并通过产业转移和聚集,修补并延长区域内断裂的产业链。
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三小时”交通经济圈
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现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个阻碍,尤其是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市的道路交通建设。构建京津冀都市圈的“三小时”交通经济圈在城市规划中,通常有半小时、一小时和三小时交通圈的区分,半小时代表了“购物圈”,一小时代表了“通勤圈”,三小时代表了“都市经济圈”。在三小时车程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要素流动便捷,符合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半径。,将会打破这种格局。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半径500公里的区域以内,共同构成了京津冀都市圈的“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这就需要两市三地共同统筹规划道路交通建设;共享已有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新的资源。在建的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京包高速等陆路建设,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建立和协调等水路建设,将会促进“三小时”交通经济圈的形成。
建立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
京津冀都市圈总体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尤其是水资源相对缺乏。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要从头抓起,从上游、基本措施入手。这就要求上游治理工业污染和限制排放,以涵养水源;风沙源区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草工程的建设,以防风固沙改善大气环境。上下游区域、风沙源治理和受益区之间的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将成为规划方案实施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有力保障。申请国家环境补助,与上游地区和风沙源治理区进行协商,为上游地区和风沙源治理区提供技术帮助和资金支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