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关于《左传》中“秦晋崤之战”的赏析?

如题所述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在文中表现的十分充分。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早在秦穆公即位的时候,他就担任士大夫。他出谋划策,一心一意为国效力,深受人们的尊重。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但他并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物,他不迁就国君的错误意见,而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直言劝谏,希望穆公打消远征的意图。“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话说的很委婉,意思却一点也不含混,不主张出兵显而易见。这句话又说的很稳重,很符合他的元老身份。从中可看出他目光深远,料事如神。“师劳力竭”分析的入情入理,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正确。可见蹇叔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那一心想当霸主的秦穆公拒绝接受他的劝告,固执己见。当即“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没因国君拒谏,就对国家大事撒手不管。他先是哭送孟明等,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入也”。他意识到悲剧的不可避免。但他仍然希望以哭为诫,使穆公回心转意。可以说是谋国虑长,情深意笃。当遭受穆公“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责骂之后,他又用哭送自己儿子的举动,表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仍然不放弃劝阻出兵的最后一点希望。他对晋国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的结局预料如神,表明他富有地理、军事方面的知识,是个智谋过人之士。从文章第二部分起,也就是秦国军队向东进发之后,蹇叔没再出场。可交战各方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描写,都证明了他的预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文章开头是从正面、从实处塑造蹇叔形象的话,那下面的文章就是从侧面、从虚处继续描写他的深谋远虑,使蹇叔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完美。 秦穆公:跟蹇叔关系很密切,也只在文章的首尾出现,着墨不算很多。这是个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失败之后方知悔过、吸取教训的,主观武断、勇于认错的统治者形象。呼之欲出:你看,他早已打定主意袭击郑国,可是偏要征求老臣的意见,做作样子,想以此显示自己的正确。没料到蹇叔反对他的意见,因此他十分恼火,“公辞焉”,把他极端固执的神态用冷竣的笔墨描画了出来。他对老臣的咒骂,暴露出统治者蛮横霸道,薄义寡恩的嘴脸。当然作品并没有用凝固不变的观点、手法来刻画人物,而是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示人物思想的多面性。文章末尾他“乡师而哭”,不撤孟明的职,自己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可见他还是有勇气认错的。不责怪臣下,当然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为自己卖命。他懂得要想用人,必得人心。 晋国先轸的形象。他是在晋文公得到国位之前,跟着流亡在外的一位忠心耿耿的贤士。在晋楚城濮之战的争霸中,他作为决策的人物,帮助晋文公下了作战的决心,并率领晋军英勇奋战,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晋文公死后,襄公即位,他作为一个元老重臣,对国家的和战大计,颇有发言权。他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必伐秦师”,他和自己一样忠心耿耿地为国效劳的栾枝激烈争论。他俩是老同事了。在这场争论中,先轸占了上峰,从而促使晋国军队投入战斗,大败秦军于肴。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无理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晋军活捉了秦国的孟明等三帅,却被晋文公之妻、襄公之母文嬴用巧妙的言词对儿子连哄带骗的做了一番工作之后,放走了。文章写到先轸的反映非常生动。“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隳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这实在是绘声绘色的描写,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释囚”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看法不同,先轸竭力反对释囚,写他在君王面前有四敢:一敢问秦囚,二敢对君发怒,三敢骂暴君“隳军实而长寇雠”,四敢“不顾而唾”。通过这一问、一怒、一骂、一唾四个细节,使先轸那耿直、暴烈的性格跃然纸上。我们看,新君襄公是唯命是听和被先轸入朝时问的尴尬相,被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而先轸的凛然正气和刚直倔犟的性格暴露无疑。是啊,战士们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博斗,才把秦军的统帅抓到手,而妇人只需一句话把他们放走了,这不是毁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吗?“亡无日矣”的长叹,体现出先轸对国事的关心,对襄公把囚犯放走的极度不满。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赳赳武夫形象似乎就站立在我们的面前。“不顾而唾”的动作描写,也很符合先轸这样一个劳苦功高的元老的身份。虽是细节,但反映出他恨恨难消的情感和刚烈率直的性格。 郑商人弦高的形象。作者刻画的非常成功。弦高既不是谋士,也不是武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但他有谋士之志,有武将之勇,更有一颗爱国之心。因而在文中所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他的形象更引人瞩目。在到周都城做买卖的路上,他无意中碰到了来偷袭自己国家的秦国军队,怎么办?他急中生智,偷装成郑国的使者,把自己做买卖的牛、熟牛皮,献给秦军的统帅,作为犒师之资,然后来一番颇为动听的、实际上含有警告之意的言辞,与秦军统帅周旋,拖延时间。于此同时,他派人“遽告于郑”,让国内知道情况,及早做好防御的准备工作。文中有关弦高犒师,缓敌报警的描写,不过六十几个字,却生动地再现出一个聪明机智、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的爱国商人形象。“弦高犒师”(表机智)也成为人们历来传颂的佳话。 此外,王孙满的年幼聪颖;杞子、逄孙、扬孙等的鲁莽少谋;阳处父“释左骖”,以诱敌上岸的机智,孟明的警惕和急于复仇的心理等,在文中虽着墨不多,但都刻画的淋漓生色,给人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6
《肴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向来与《曹刿论战》相提并论。它在塑造人物方面很有特色,文中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秦伯、蹇叔、弦高、原轸等。尤其是蹇叔、秦伯两人,作者通过对其三哭的描写,为刻划人物形象,巧妙安排结构而锦上添花,在先秦散文中别具特色。老谋深算的蹇叔,战前力谏秦穆公不可出兵袭郑,并预言出兵必败。但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面对如此刚愎自用的君王,蹇叔丝毫不改自己的主张,倔强刚直的性格在两次哭师的场面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哭秦师统帅孟明,并直言“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不吉利的预言惹得秦伯恼羞成怒,辱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二哭随军而去的儿子,并进一步断言“晋人御师必于肴”儿子“必死是”。蹇叔的两哭,不可小视。

参考资料:http://www.sxgz.net/hp/article.asp?id=135

第2个回答  2009-09-16
首先,晋国刚死了国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刚刚死掉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全赖秦穆公的帮助

其次,郑国并非是晋国的属国,就在几年前,晋国还试图伙同秦国一起侵略郑国

但,当秦国攻击郑国的时候,晋国却在秦军回军到崤山的时候伏击秦军

这是不义的行为

秦国有恩于晋国 晋国自己也打过郑国未遂
如果秦国攻郑未果
晋国不顾秦国的恩情而伏击他们
就是不义

这样不义的诸侯 难怪要被三家瓜分
最后全部落入秦国的版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