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为内家拳,外家拳应该练什么?

如题所述

武术流派的说法之一。①“外家”请黄宗差《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然而,少林拳家和一些武术研究者对此说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林拳也是内外兼修的拳术。②民间亦有将太极、形意、八卦以外的拳种统称为内家拳的说法。中国功夫可以大致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目前社会上的外家拳又可以大致分为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大类。武术套路以表演为主要目的,动作追求花哨漂亮。散打则追求以实战为目的,理论上包含了中国各个武术流派的各种攻防招式,但由于一些内功心法的失传,导致很多传统的攻防招式已经失去原有的技击价值而遭到遗弃,于是武术散打就彻底走向了表面化。有人说了,所谓的武术散打其实就是拳击加腿加摔,除了摔法外与西洋搏击并无区别,已经与真正传统的中国功夫没有多大关系了。当然,现在是一个追求品牌、讲究商业效应的社会,只要是中国人学了搏击术,或者有外国人跟随中国人学了搏击术,就非要把自己所学的称之为中国功夫,这似乎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首先,从外形看,一般来说,外家拳以刚猛为主,是为刚中有柔;而内家拳则以柔为主,是为积柔成刚。如少林拳和长拳一类的拳术,往往是直来直去的动作,并且有许多蹦跳和腾空的动作,所谓发拳似流星,腿击如闪电,讲究气势和力度。甚至如劈挂拳有硬打硬接一说,也就是临阵对敌,不避不让,硬打硬劈,全以功力取胜。而内家拳,特别是太极拳和八卦掌则是以柔为主,讲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讲究圆转和柔化,讲究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的套路演练,追求的是中正安舒,绵绵不断,胜人不在力,而在于借力,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也。如果深入追究,内家拳与外家拳外形的区别,与练功方法的差别是有关系的。中国武术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筋骨皮,内外家都差不多,而内练一口气,两家则大有区别。少林拳法的练气,我们现在称之为硬气功,练到高级程度可以头撞石碑,手开顽石,还可以银枪刺喉,任由别人用木棒排打,甚至可以用汽车轧。这类少林功夫,称之为铁布衫、金钟罩、铁砂掌等等。外家拳的这类练气法,可以迅速增加练功者的力量和抗击打力,用于实战威力极大,不过,这类练气法,按照道教的理论标准来衡量,就失之于刚猛,意念过重,显然进功较快,但对于养生却没有一点好处,甚至有害于健康。内家拳的练气基本上是采用了道教内丹术的方法,也就是遵循了“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并且练功过程中,讲究松、柔、静、空,用这种功法来集聚内气,打通任督二脉,实现内气在体内循环,所以又有大小周天一说。著名的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早先就练过硬气功,他每天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一丈之外。后来,他求教于山西形意拳名家宋世荣先生,才知道这种练气法弊病很大。宋先生告诉他,善养气者就是内家,不善养气者就是外家。宋世荣先生还给孙禄堂讲述了道家内丹术收视返听、养气长生的道理。内外家练功方法的不同,最终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内涵不同。在内家拳没有出现以前,所有的拳术都是以实战为目的,以战胜对手为目的,这就是黄宗羲说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所以外家拳以刚猛为风格,讲究直来直去,硬打硬接,强调眼快手快腿快。而内家拳与道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强调的是以武证道,以武合道,强调了武术的形而上的目的,也因此直接继承了道家内丹文化的内涵,从而使武术具有了形而上的文化色彩。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说太极拳是“哲学拳”的道理。不过,近代少林拳也强调拳禅如一,以佛门的禅风融入少林拳术。但是,就少林拳的刚猛风格,它与禅宗的空悟不大容易融合,即使强调拳禅合一,恐怕只是形式上的。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还是形意拳,它们的理论与道家内丹术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从它们的理论渊源可以看出,内家拳不仅在技法上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境界,而且它让拳术成为道家的一种养生术,兼具悟道、内炼、养生、怡情等道家和道教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如太极拳为现代人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特征而走向世界,不能不说是内家拳转换的功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