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先哲和儒家拥抱,东西方到底谁懂真儒学?

如题所述

公元1793年:著名政治家,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罗伯斯庇尔,在其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郑重其事的写下条文,文中第六条引用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并为这段比较难懂的话语,写下注释:本条意指属于所有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事情的权利,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以社会规则为正义,以法律做保障。

罗伯斯庇尔用言语和专著,诠释了孔子的话,引动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也宣扬了个人权利,在规则加持下的独一无二。

(法国启蒙运动)

随后同时代的无数哲人政治家也高度赞誉了孔子的思想。

比如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对孔子赞誉有加,他说:

中国是全世界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却治理最好的国度,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如中国一样,能证明其立国只悠久。

进而引申出,造成这一切的,皆是孔子学说的影响。

在他认知中,孔子学说提倡公正和仁爱,是纯粹的道德,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良组织的原动力,相对于中国,当时的法国不过黑暗森林中流浪的野蛮人。

为何欧洲无数思想家哲人,都在治国思考中,引用孔子的话语,验证西方的黑暗?

(罗马帝国之后欧洲黑暗一千年)

其实这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当时的欧洲。

正处于宗教压制引发的思维蒙蔽期,他们迫切的需要足够深邃悠远的思想,启发民智,引领时代,借助古老中国大圣先贤的话语,既有说服力,又有现实意义,更有教育意义。

拿来主义不丢人,何乐而不为!

最近随着孔子学院的遍布世界,孔子学说,对于世界的影响力,随着软文化硬实力的复兴越发凸显起来。

(孔子学院分布图)

但,这一切好的,在现实中却被少许不和谐音符给干扰。

这不和谐的音符,从对于孔夫子的别称就能看出,啥孔老二,啊之类的话语,让熟读历史的人难免尴尬而又无奈。尴尬在于,孔夫子虽却为孔家老二,可是称呼其为老二,是否有讽刺嫌疑,给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深远影响的人如此蔑称,真的合适吗?

无奈在于,这蔑称的由来,还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余毒无数。

为何会如此,则不得不说,是无数统治者别有用心曲解孔子话语,进而言传身教的结果。

这曲解之语多不胜数,也让一个民本思想家,成了致力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推广愚民政策,主张弱民的源头。

(被曲解的孔子)

有这样的认知,老二之名的出现,就属必然了。

那么着曲解何在?看看孔子真意和后世曲解就懂了。

比如脍炙人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属孔子思想中的三纲之列。

可这真是孔子说的吗?答案并不是。

这话啊出自《论语·八佾篇》,原意确实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定义,可原话却是: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意思是,臣子并不需要对君主表达无条件的忠诚,这属于合乎礼仪的事情,所谓的君臣关系,最合适的应该是,君上尊重臣子重用臣子,通过信任和任用换取臣下的忠诚,属相互赋予的契约关系。

(孔子剧照)

后世的孟子,为了进一步诠释这种关系,还特别说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不正是强调彼此平等对待关系吗?又何来臣子必须愚蠢忠说法在内?君上从不是父亲,不过合作关系而已。

同理推之,我们就能明白,孔子后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其实也有一样的意味在内,父子关系,父亲关系,本质从不是愚忠,盲从而是相互尊重交往契约的合作关系。

这样一看,孔子又如何会有压制女子的意思在内?

除了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的交往关系需要建立在互相遵从规则之外,孔子对于民本思想也有独到见解。

他所言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就阐述了孔子对于人民权利和自由的期许,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才是孔子的本意。

可这本意,却在后续不断被曲解,成了推愚弱之语。

比如著名话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就是如此,原本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本前后关联,互为补充的: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没说过就是没说过)

今人在被曲解的孔子言语下,批驳孔子不是本末倒置吗?

追根溯源不是孔子学说有问题,是后世使用它的人有问题。

孔子学说的核心,一曰仁,二曰礼。

第一个是精神概念,强调仁者爱人的精神传达,表现的是,人人平等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是规则概念,强调礼仪规则的克己复礼,表现的是,父慈子孝的社会伦理。

看过真意在看对孔夫子的蔑称,除了无奈,更多的是遗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先辈的祭奠应该是基于尊重和认知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偏见下的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