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什么进行说理的散文

如题所述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游记进行说理的散文。全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记的是游,说的是由“游”中看出的道理,有叙有议,言之有据。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褒禅山的经过,通过游褒禅山时所见所感,说明了世上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只有真正有志之士才能到达的道理。

本文的第一段紧扣题目,写褒禅山的由来,引出华山洞。华山洞的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文章的第二段紧接着记叙了游华山洞的情况。

第三段转入了议论,作者对游华山洞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写出了一段议论,这段议论也就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核心、灵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文章的第四段,照应第一段路旁倒碑的记叙得以了解华山应是花山,想起古书散失,以讹传讹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引起学者的注意,并要求读书人去伪存真,认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王安石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

而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褒禅山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6
一、《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二、《游褒禅山记》简介

这篇文言文散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见理,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
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宋史·王安石传》。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第2个回答  2015-11-04
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叙述部分作为议论部分的论据,使得论证充分有力.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遥相呼应,过渡自然.记叙与议论富有层次,论证步步加深,文章逻辑性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