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为什么要详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

如题所述

目的是用对比手法,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辉煌,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修复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