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做大为什么会导致明朝灭亡

如题所述

东林党指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东林党是一个社会毒瘤,是国家的“垄断”组织,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最大的阻碍。东林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利益集团代表,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社会财富,因为明代士大夫的独特地位,他们在拥有社会财富的同时,反而不用纳税,为国家财政交一点钱,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剥削农民取得,这样就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碰上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如此。
明朝完善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下层人进阶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对于贫穷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渺茫了,大部分还是被原士大夫阶层霸占,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条件。能读的起书,在那时就是一个奢侈,培养一个知识分子的代价不是每个家庭可以承担的。由于这种宗族关系,当他们取得士大夫地位时,就形成了庞大的政治势力。阉党的组成大多是出身于底层,很小就进宫,没有子嗣宗族的势力,他们的地位只会存在一时,而不会像东林党那样势力累加。还有一种,就是阉党的权力绝对来自于皇帝,没换一个皇帝,阉党的领袖就会换一个和皇帝关系近的人。虽然,阉党可以得势于一时,而东林党士大夫集团可以得势于一世。
明朝末年,东林党势力太大,这样皇帝不得不赋予阉党很大的权利来维持政治平衡,史书上说阉党对东林党人的大肆迫害,也是皇帝乐意看到的结果。可惜,崇祯皇帝,一下子把阉党连根拔除,这样东林党就失去了掣肘,这样就造成了朝廷一家独大,使皇权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也造成了这些东林党人对皇命的阳奉阴违,使崇祯皇帝有力无处使。

东林党人集团对军事的干预。明朝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文,使得士大夫在社会的地位抬得过高,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所谓的文人对于手工艺者,商人态度尤为鄙视,他们在享有这些下等人劳动成果同时,又鄙视这些人,大大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明朝逐渐与外国的科技文化拉开距离,走的越来越远,中国落后源于明朝,一点也不为过。明朝末年文官与武将的地位和宋朝时期极为类似,武将地位极低,在同品阶,文官地位绝对高于武官,这样武官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大的收到限制。文不知兵,反而对武官的权利加以限制,这样就导致了明朝整体军事实力的下降。

东林党人,只会满口文章,脱离实际,这就是“文人误国”。长期的上层生活,使得东林党人严重的与支持整个农民阶层脱节,不知道民间的疾苦。讲起大道理有一套,真的实际行动没有,对整个国家的挽救政策一个都没有,可笑的是,他们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利,这样明朝灭亡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明朝末期,不知东林党一家“势力”。文官专注于内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明朝末期,朝廷文官势力还有楚党,浙党等政治派别,朋党之起,就是亡国之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东林党与其他什么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朝彻底灭亡。

东林党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朝廷亡了,在换一家做,他们还是官,还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这不是新鲜事,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你看,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大多都是东林党人,阉党一个都没有。面对侵略者的刀枪,那些礼义廉耻都忘记了,气节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百姓,反而洋洋自得,唉,可耻啊!

明末的东林党,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精英分子,可是就是这些人,罔顾民族大义,享有各种特权,反而成为整个国家的“蛀虫”,明朝亡于东林党也无可厚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3
因为他们主要精力放在党争上以及保证自己的团体以后在朝廷永远是老大,很少为国家办实事,反而像寄生虫一样吸食国家资源。这是明朝提高谏官地位带来的后果,谁懂繁文缛节说话利害就能为某目的把活的说成死的。到明末满人快打进来了朝廷的党争依旧。
第2个回答  2017-11-23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当时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还能勉强稳固国家。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但是国家依然稳定,尽管出了几个白痴皇帝。所以魏忠贤是有功的,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在,对于前朝是从没有过的。
后来崇祯支持东林党,导致朝局的天平向东林党一方偏,魏忠贤大势已去。然而东林党人大多都是读书人,根本不懂朝政,肆意打压非东林党人,导致朝天上下人心涣散。
如此朝廷,即使崇祯再勤政已经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