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翻译(直译)

求<悬牛首卖马肉><子罕不受玉><三过其门而不入><幽王击鼓><老马识途><凿壁借光><狐假虎威><孟母断织>的翻译(最好有题目).
《凿壁借光》和《三过家门而不入》能详细些吗?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日:“善!”使内勿服,不旋月而国莫之服也。

译:
齐景公喜欢妇人作男人的打扮,全国人都照这样打扮。景公下令禁止,凡这么穿戴的人就要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然而人们照样这么作。晏子说:你叫宫里的人作这种打扮,而禁止外面的人这样作就等于挂着牛头让人买马肉,应该也禁止宫内人人这样打扮。于是没超过一个月,全国就再也没有这种打扮的人了。

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就是典型的挂牛头卖马肉,口头说的是一套,实际上作的又是一套,这是万万不行的。

子罕弗受玉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玉匠认为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把它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

褒扬了子罕。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指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为了治好水患,救民于水火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经过家门三次,也没进去探望他的母亲.后来水患终于得到解决,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使戎人来到,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人曾经来到,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衰姒非常高兴,笑了起来。幽王想让褒姒笑,因此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人。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西京要记》 匡衡
凿壁借光
匡衡少家贫,好读书,夜无油。邻舍秉烛,衡凿壁引光读书。

[白话]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狐假虎威》的译文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狸常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5
好不容易做好,给点反应吧!

《悬牛首卖马肉》
1.灵公爱好是让国人女扮男装,从“善”看出他直爽。
2.要言行一致,这样才让人心服口服。
3.B 4.C (这两题可能不对)
5.①而 ②何 ③善 ④君
6.女扮男装
《子罕不受玉》
1.献玉者看重财物,子罕看重人品。
2.洁身自爱、不贪钱财
3.①白璧无暇 ②置之度外
4.①廉 ②来 ③得 ④拿
5.①之:代词,指献玉者;代词,指玉
②若:你;如
6.①我,小人 ②尔,若
《三过家门而不入》
1.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2.不知道。古人有病
3.D
4.①禹稷 ②相斗的人 ③被淹死的人
5.A
《幽王击鼓》
1.《狼来了》
2.①做人要有诚信,不能欺骗。 ②做官要清廉。 ③执法要公正。
3.①褒姒大说,喜之。 ②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③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4.A.前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字就是。 B.女扮男装的人
5.①大:A.大大地 B.大小的程度 ②因:A.凭借,根据 B.于是
《老马识途》
1.他们很会观察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第1、2节为一段,是在叙事;第3节为一段,是在议论。
2.①道: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不知道意思)
②过:走过,经过;过错
3.不知道
4.大概是AE
5.虽然管仲和隰朋是圣人,但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西京要记》
1.凿壁偷光,还有两个概括不出来。
2.
3.(做出来告诉我)
4.
5.
《狐假虎威》
1.狐很机智,会利用人;虎很傻,被人利用了也不知道。
2.说服力就会小
3.①假:借;不真实的 ②走:行走;逃跑
4.D
5.求:精益求精; 走:奔走相告
《孟母断织》
1.孟子曰:“自若也。”孟子无所谓的样子让孟母恼火。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①C ②A ③B ④B
4.孟子好学,有志气,与孟母的教育也有关。
5.她的做法好。她不止是口头说说,而且讲了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让孟子深受教育。

好不容易做好,给点反应吧!

参考资料:这是我自己做的,我文言文不太好,会有错误,请原谅。

第2个回答  2007-05-08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第3个回答  2007-05-09
..
第4个回答  2007-05-07
ha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