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如题所述

包道乙伤武松不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而是续书《征四寇》中的一个桥段。续书作者不懂施耐庵的原意,可以说是瞎编了武松被包道乙飞剑所伤。若是按照《水浒传》的原文伏笔,武松绝对不会有此劫难。

那么,续书作者为何要写这个故事呢?为何包道乙只能伤武松而伤不了鲁智深,《水浒传》中又是如何设计武松结局故事的呢?

简说《水浒传》续书

《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复,一小段问答是讲不清楚的。大体上讲,前七十回书是施耐庵的原著,后面的就是续书了。这么讲恐怕还稍嫌笼统,还得依据现在通行的两大版本体系来稍微讲细一点。

以容与堂本为主的系列版本来看,《水浒传》只剩下七十回半书,也就是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前半部分是原著,从“起头分拨已定,话不重言。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这段话开始,往下就都是续书了。

金圣叹伪造的贯华堂本,同样是七十回半是施耐庵的原著。金评本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把容与堂本的“引子”、第一回以及第二回的开头部分合并,单独立了一篇“楔子”,也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金圣叹斩掉了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后几十回书,改写第七十回,增补了“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段故事。

我虽然十分不赞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篡改和乱批,但金先生腰斩续书这件事,我却是十分的赞同。因金圣叹的腰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读者读到了比较真实的原著,也大体上识别了续书是伪作。因为此,在1972年之前,《水浒传》基本上采用的是七十回金评本,续书以《征四寇》单独刊行,几乎被读者遗忘。

续书是彻底的反《水浒传》的伪作,它颠覆了原著精神,把反对宋徽宗,抗击金兵的梁山英雄好汉写成了无耻的投降派。同时,也恶意曲原著思想,站在忠君的立场上,以无耻的笔墨疯狂反击梁山好汉的聚义造反。所以,武松的受伤,以及梁山好汉悲惨的下场,便是续书作者对梁山好汉的极端惩罚。

不过,仅从文笔和故事情节而言,我觉得梁山对童贯、高俅的作战,招安,以及征方腊这些章回还是写得不错的,虽然与施耐庵的原著相比要差得太远,简直判若云泥。但是,却比佂辽、灭田虎、剿王庆的故事写得好得多。

所以,我很愿意回答这个题目,通过包道乙只伤武松,没伤鲁智深这个细节,揭穿续书恶意伤害梁山好汉的无耻谎言。

包道乙为何只伤武松

续书“睦州城箭射邓元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中写道,花荣箭射邓元觉,宋江夺取了乌龙关,挥兵直取睦州。夏侯成逃回老巢向方腊报告战况,方腊大惊,便派太尉郑彪前去救援。于是,郑彪请出了灵应天师包道乙。

这一处描写,续书作者便露怯了。《水浒传》中只有张天师可以称为“天师”,“张天师”是整部作品中最关键的线索,因而,书中只能是“张天师”而不能有其他的“天师”。既然续书自称是《水浒传》的续书,那就得按《水浒传》的规矩来写,否则就是瞎说。

郑彪曾经拜包道乙为师,也是会法术的,号称郑魔君。师徒二人一齐出战,第一仗便以枪法加妖法杀掉了王矮虎、扈三娘夫妇。师徒两人的妖术让梁山吃了大亏,宋江也在阵中被迷,竟然做了一个梦。宋江在梦中遇到了邵秀才,这才驱散了妖雾。当宋江从梦中醒来时,灾难便降临到武松的头上了。

书中写道,鲁智深、武松当先,从外围一路杀来,武松直取郑魔君。此时:

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元混天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 晕倒了。

按照这段描写,武松在前,鲁智深在后,所以,包道乙的飞剑首先砍的是武松。这个细节交代得很清楚,武松被飞剑所伤说得通。但是,接下来就出问题了。

鲁智深一见武松伤了,便挥舞禅杖杀了过来,救下了武松。鲁智深察看了武松的伤势,又去夺玄元混天剑。武松醒来,自己用戒刀割掉了受伤的左臂。此时,战斗还在继续。但是,包道乙却不出手了。

这么一大段时间中,包道乙完全有机会再次飞剑,杀掉或者砍伤鲁智深。难道说包道乙的飞剑只是一次性筷子?或者说,包道乙良心发现,不忍心再伤害僧人?

其实都不是,续书如此写,就是因为该作者没有读懂《水浒传》。

武松上应“天伤星”

包道乙之所以只伤武松,不伤鲁智深,大约是因为这两人的“星号”起了作用。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对应梁山好汉,鲁智深上应“天孤星”,武松上应“天伤星”。续书作者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更出于严惩梁山英雄的恶意,把“天伤星”解读为武松受伤。

武松的“天伤星”究竟是什么含义,难道是要断一条手臂吗?假如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李逵上应“天杀星”,为何黑旋风没有自杀呢?更进一步讲,李逵是被宋江以毒酒杀掉了,如此,是不是说所有战死的梁山好汉都是“天杀星”呢?同样,所有受伤的好汉,岂不都是“天伤星”了?

我这样讲并非抬杠,而是续书绝对是没有理解“天伤星”的含义是什么,更没有读懂梁山好汉上应天星的真正结局。

施耐庵早在“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为梁山好汉设定了结局。一百单八将都是玄武大帝降伏的妖魔,被“霹雳大仙”指使张天师放出来后,经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曲折历程,然后回归紫府,上应天星。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以妖魔的身份演绎江湖故事,齐聚梁山替天行道。梁山好汉“还道”而替天行道,得成正果,其实,这就是一个“修仙”的过程。

梁山大聚义时,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照应张天师的故事,按照石碣天文这个榜单“封神”。此时,武松等一百单八将都已经成了“天星”。

包道乙不过是个妖道,他的法术就是妖术,妖术怎么能伤害天上的星煞?武松是天罡系列的“天伤星”,有天罡护体,谁能伤他?同样,梁山一百单八将也是不可能有死伤的,更不会病死,也不会分道扬镳,他们必然是“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一同回归北斗七群。

后来的《封神榜》模仿《水浒传》故事,只不过是把梁山好汉生前封神,改为《封神榜》中人物死后封神而已。

武松上应“天伤星”,说明武松已经封神,他就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难道说,这颗星煞回归紫府时是一个残废?

续书为了瞎编,竟然篡改智真长老预言的鲁智深正果,让他孤独的自杀——所以,包道乙便不杀“天孤星”了。原著中,智真长老讲得十分清楚,鲁智深的正果是五台山自长老以下的僧众都不及他。也就是说,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一样,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别说包道乙不敢杀天孤星,谁也不可能让花和尚在浙江自杀了。

“天伤星”的真正含义

从武松江湖上的故事来解读,武松从来都是伤别人的,无论猛虎恶汉,还是无耻宵小,招惹武松,不死既伤。因而,“天伤星”的含义是伤别人、伤猛虎。续书作者恶意颠覆《水浒传》,试图严惩梁山好汉,竟然把“天伤星”写成了武松伤自己,让一个妖道以妖术砍断了武松的左臂。

做了行者的武松,其实是回归到他“优婆塞”的本尊,此时的武松似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但是,武松毕竟是“天伤星”,伤人伤虎的故事肯定不会终结于二龙山宝珠寺。因而,在荡平曾头市的故事中,武松再度上阵厮杀。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实际上是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抗金的大伏笔。荡平曾头市之役,梁山好汉只是杀了金兵前驱“曾家五虎”,以及擒斩了两个效命于金国人的汉奸。梁山好汉尚未与正规金兵交战,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二王子并没有遭到严惩。

因而,施耐庵在书中写了二龙山三大头领在追击苏定时,会师于“北地”。而以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为线索,武松也将与杨志一样“一刀一枪”去边上搏杀立功。这个边上,就是《水浒传》中“北地”。

因而,七十回书之后,必将有武松在抗金保境的战场上挥舞戒刀,大伤金兵。如此,才不负“天伤星”的威名,才是施耐庵笔下真正的英雄好汉武二郎。

武松不会被包道乙砍断左臂,鲁智深也绝不会在浙江坐化,他们是施耐庵“佛道合一”,佛道联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宗教思想的一大象征。

按照施耐庵的伏线,鲁智深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与“京国显英雄”的林冲一道,参加东京保卫战。而“景阳冈打虎”的武松,也将在此深入“景阳钟响”之地,再显打虎英雄本色。

这就是施耐庵原著中的“天伤星”,如猛虎一般的金兵金将,遇见武松不死即伤。

续书作者居心叵测,竟然放出来一个妖道伤害“天伤星”。这也证明了这等忠君思想的怯弱与无能——都到了借助妖术吊命的地步,如此忠君其实就是妖魔,妖魔很快就被扫平荡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6

鲁智深和武松,是梁山上非常著名的两位好汉。最终结局都不错,鲁智深圆寂成佛,武松被封为了清忠祖师。

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且好玩之处就在于,翻遍水浒,几乎找不到有谁敢骂武松,哪怕宋江。可偏偏鲁智深却敢。在救史进时,由于武松要先回山搬救兵,引得鲁智深大怒道:“都是你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知,看洒家去如何!”



对于鲁智深来言,他对江湖好汉的评价,大致分四个等级。

最低的是“不爽利”,这个标签一给,基本上就证明被鲁智深否决,如打虎将李忠!

倒数第二的是“慢性”,这相当于鲁智深变相爆粗口了。

被鲁智深认可的等级是“好汉”,如史进等。

最高等级是“兄弟”,相当于鲁智深把对方当成了知己,最初给了林冲,后来是史进和武松。

因此,鲁智深这句话一出,武松只得闭嘴,明白若再说下去,鲁智深真会翻脸!

这就是鲁智深和武松的关系,两人虽非常紧密,却以鲁智深为主,是大哥。也就是说,整个梁山之上,只有鲁智深才能让武松变得乖一点,其他人想都别想。

这点还能从两人行动上可看出,总是鲁智深在前。如宋江收降张清时,鲁智深和武松负责押粮,张清偷袭时,“见鲁智深担着禅杖,皂直裰拽扎起,当头先走”。

这时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张清杨手一飞石,爆头鲁智深。武松连忙赶来,救回鲁智深。而张清却没有打武松的意思,这是为啥?


一则,张清是为了劫粮。打了鲁智深,梁山人马大乱,他也就得手了。

二则是,武松有防备了。且以武松那反应,老虎快不快?随便一跳9米远,武松都能躲过,因此飞石打武松,成功几率太低,不如放他救回鲁智深。

三则就是,当时是晚上,有月光,鲁智深那光头和块头,是多么美妙的目标。

但哪料“张清飞石打鲁智深,却不打武松”的这三条推断,却在包道乙面前,完全失去了作用。


包道乙,是方腊集团的国师,相当于梁山上的公孙胜那角色。玩得最牛的便是御剑杀人,能用道法控制飞剑。他还有个徒弟也非常有名,叫郑彪,绰号郑魔君。

话说在梁山大战方腊时,包道乙和郑彪退军途中,恰好撞出来了鲁智深和武松。当时鲁智深提着禅杖,率先就扑向了郑彪,武松则跟着鲁智深的后面,也舞着双戒刀。这一幕几乎是遭张清偷袭时的翻版,依然是鲁智深在前,武松在后。

可哪料随后赶来的包道乙一瞅,却二话没说,念动咒语,那把飞剑从天而降,一下子砍断了武松的一臂,却不敢伤鲁智深。

这是不是很奇怪?按理说,鲁智深目标大,冲在前,此刻也没有防范,换谁也都会选择,先干掉鲁智深,因为明显他是头领,所谓擒贼先擒王。这也是张清的套路。可包道乙却反其道行之。这是为什么?


其一:为了目标服务

《水浒传》里,关于鲁智深的预言有很多,他师父就给过他两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遇蜡而执”,也就是说鲁智深的终极目标是活捉方腊!

这既是《水浒传》的设定,也是照顾方腊面子。因为鲁智深的原型人物,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郭威,赵匡胤就是夺得人家开创的天下。方腊好歹也是牛人,最后称帝了,作为对等,自然要被更牛逼人物的打败,所以鲁智深活捉方腊,也是对方腊的认可。

同时,由于智真长老是水浒高人,提前剧透,则代表着天意。包道乙是有道法的人,岂敢违背,所以他不敢伤鲁智深。

总之说来说去,无论从水浒情节发展需要,还是历史原型人物,和水浒内的宗旨逻辑,都是为了目标服务。包道乙,再牛也不敢动“带表上天意志”的鲁智深。


其二:鲁智深的主角光环

武松虽有“武十回”,号称水浒主角之一,但自从遇到鲁智深后就沦为了配角。这是为何?

不是武松在武功上不如鲁智深,也不是光彩被鲁智深压住了。最关键的原因便是,鲁智深更正面和积极。而在武松身上,总带着一股子邪气,或说杀气太重!

所以当鲁智深和武松,先后冲向郑魔君时,武松身上的这股杀气,更吓人和直观。包道乙是玩道术的,对这种杀气也好,魔气也罢,是非常敏感的,因此这才选择飞剑砍武松。


鲁智深虽性格急躁,却是佛门子弟,有慧根。自有佛祖保佑!啥叫佛祖保佑?就是主角光环!

再说明白说就是,鲁智深是最干净的梁山好汉,甚至还是唯一的!从未欺天灭地,更不滥杀无辜,一生光明磊落,处处惩恶扬善,犹如佛门金刚一样,因此被保佑。这也代表着《水浒传》对鲁智深的赞美和尊崇!

武松由于杀戮气太重,所以必须要放下屠刀,因此飞剑砍断武松一臂。

第2个回答  2021-01-07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水浒传》中最有人缘的,恐怕就是二龙山上那两位大佬,鲁智深和武松!且这两人的结局也都很完美,一个坐化成佛,一个成清忠祖师。 

包道乙,是方腊集团的国师,相当于梁山上的公孙胜那角色。玩得最牛的便是御剑杀人,能用道法控制飞剑。他还有个徒弟也非常有名,叫郑彪,绰号郑魔君。

这是不是很奇怪?按理说,鲁智深目标大,冲在前,此刻也没有防范,换谁也都会选择,先干掉鲁智深,因为明显他是头领,所谓擒贼先擒王。这也是张清的套路。可包道乙却反其道行之。这是为什么?

其一:为了目标服务

《水浒传》里,关于鲁智深的预言有很多,他师父就给过他两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遇蜡而执”,也就是说鲁智深的终极目标是活捉方腊!

总之说来说去,无论从水浒情节发展需要,还是历史原型人物,和水浒内的宗旨逻辑,都是为了目标服务。包道乙,再牛也不敢动“带表上天意志”的鲁智深。

其二:鲁智深的主角光环

武松虽有“武十回”,号称水浒主角之一,但自从遇到鲁智深后就沦为了配角。这是为何?

所以当鲁智深和武松,先后冲向郑魔君时,武松身上的这股杀气,更吓人和直观。包道乙是玩道术的,对这种杀气也好,魔气也罢,是非常敏感的,因此这才选择飞剑砍武松。

鲁智深虽性格急躁,却是佛门子弟,有慧根。自有佛祖保佑!啥叫佛祖保佑?就是主角光环!

再说明白说就是,鲁智深是最干净的梁山好汉,甚至还是唯一的!从未欺天灭地,更不滥杀无辜,一生光明磊落,处处惩恶扬善,犹如佛门金刚一样,因此被保佑。这也代表着《水浒传》对鲁智深的赞美和尊崇!武松由于杀戮气太重,所以必须要放下屠刀,因此飞剑砍断武松一臂。

第3个回答  2021-01-06

武松和鲁智深在《水浒传》中是真正的兄弟,也是108将中可以称得上是好汉的人物,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二人,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两个人物。

鲁智深和武松、杨志占据了二龙山之后,三人性情相投,很是合得来。而且武松也是个假头陀,和真和尚鲁智深算是佛门人物了。

宋江提出招安的时候,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鲁智深也是随即站出来发声帮助兄弟,可以看出来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后来的战场上,武松和鲁智深也多是随同一起,虽然书中没有描写,但在征途中双方也应该是有互相帮衬的。

在征战方腊快要结束的时候乌龙岭一战,方腊军中的包道乙和郑彪师徒前来交战,这是道门两位会法术的人物,弄得宋江狼狈不堪。论道术的话,包道乙可能要比混世魔王樊瑞的道术要高上一筹,很可能接近公孙胜。

包道乙的玄元混天剑是个很厉害的兵器,类似于玄幻小说中的飞剑。包道乙不是不敢砍鲁智深,而是武松先出马,挥舞两把戒刀要去战包道乙的徒弟郑彪,如不是包道乙放剑的话,郑彪不见的能挡住武松,虽然他也会点道法。

会驭飞剑之术的道门人物,放在战场上和凡人武将对敌,那是两个层次的战斗,武松虽然武艺高强,但对这种交战方式肯定不熟悉,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没有能够挡住给断了一只手也在情理之中。

假若鲁智深冲在最前头的话去战郑彪的话,这玄元混天剑肯定也会砍向鲁智深,而且鲁智深还不一定就能挡住。救下武松后,鲁智深还夺得了这口玄元混天剑,不知道是不是先用禅杖把这把剑打落在地的。按照合理的情况是,包道乙见鲁智深前来救武松,飞剑一定会砍向鲁智深,只不过鲁智深同样武艺高强,而且时刻提防着这把剑,所以才会被打落在地被鲁智深夺了这口剑

因此,并不是包道乙不敢伤鲁智深,而是没有伤成而已

第4个回答  2021-01-07

水浒中的道士,基本上都是能呼风唤雨的大神。既然是这样的人物出场,必定有一场腥风血雨。话说南军大战梁山好汉时,包道乙与郑彪退军途中,正好撞到了鲁智深与武松二人。当时鲁智深挥舞禅杖,武松也挥动双戒刀直取郑彪,包天师恐徒弟有失,二话没说,直接念动咒语祭出宝剑,那宝剑从天而降,一剑砍断了武松的左臂,让武松瞬间失去战斗力。

这不禁让人奇怪?按理说,鲁智深冲在前面,又是个偌大的块头,肯定是第一打击目标啊,为何这包天师不来个擒贼先擒王,却直接攻击第二目标要反其道而行,难道是不敢与鲁智深对战?其实细细分析原著,就会发现端倪。

其一,前文已有预言,不可违背。

鲁智深是水浒中少有的预言型人物,在鲁智深回五台山文殊院拜见智真长老时,长老就曾给留下了几句真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虽然鲁智深最后听潮坐化,但此时还没有“遇腊而执”生擒方腊,所以是不能死的。既然是高人所说,必定自有天意,所以按照情节需要,鲁智深主角光环在身,包道乙不得伤鲁智深。

鲁智深与武松都是梁山上的强人,生擒方腊必须由大人物来完成,最好是出家人,这样才能不辱方腊,代表上天的意志。鲁智深是受过剃度的真僧人,武松只是换了装扮的行者。而且武松杀戮过重,不适合生擒方腊,完成梁山最后的征战。

其二,鲁智深武艺更加强悍。

鲁智深与武松都是步战高手,在水浒步军头领中排名数一数二,实力十分接近。但鲁智深却更加强悍,因为在包道乙击败武松时,鲁智深也在场,并且鲁大师表现出的战力直接惊呆众人。

原著中写道:那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

由此可以看出,武松都不能防御的宝剑,在鲁智深看来就是破铜烂铁,一禅杖下去,立马将它打落。鲁智深此战不但救了武松,还夺了包道乙的宝剑。所以在临阵作战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本事,武松还真不敌鲁智深。

综上所述,无论从战力分析,还是从书中情节需要来看,虽然武松战力过人,但终抵不过鲁智深的主角光环,将来擒方腊的还要“吾师”鲁智深来完成。所以包道乙面对二人,只得去袭击武松了。宝剑已被鲁智深击落,又怎能再与鲁智深对战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