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入江宁时拥有六十万太平军,为何只给两万人北伐?

如题所述

"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洪秀全本是一个落第书生,在家乡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后来,机缘巧合熟悉了基督教,又结合本土文化创造了"拜上帝教"。聚集信众,在广西金田乡发动了起义。

多次利用"上帝附体"的形式,来哄骗信徒。同时,封了很多的王,以结成牢固的同盟关系。他们打算从广西一路北上,渡过长江,以摧毁清廷统治。

(一)、广西狼兵,一路势同破竹

洪秀全利用他的拜上帝教,吸引了众多信徒。其中有真正信奉的,当然也包括吃不上饭,而跟着造反的。这些人比起当时清朝的军队来,的确是骁勇善战。他们先是占领了永安,而后进入桂林,再由此入境湖南。

不过打到长沙时,因为当地易守难攻且清军众多,就转而攻打岳州,自此北上湖北。

1. 定都金陵,成南北对峙之势

"粤逆入楚,凡入天弟(地)会者,大半附之而去"。太平军的规模,也在北上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太平军也刻意留起了长发,以对抗清朝的剃发易俗。《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所说的长毛,便是他们。

因为清朝是外族入关,所以很多汉人对此一直不满,还缔结成了各种组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家眼见太平军能够推翻清朝统治,因此纷纷加入。

当然,太平军中也有很多的难民裹挟其中。在攻入江苏之时,人数已经达到五十万之盛。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清朝的很多封疆大吏也都死在了这场农民起义中,比如两江总督还有湖北巡抚。

等到攻打江宁府时,太平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规模巨大。他修缮了两江总督衙门,并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天王府。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以为东方出现了一个基督教国家,因此纷纷与太平天国交好,甚至法国还派出代表前往天京考察。

当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自己的宗教信仰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自从定都南京以后,太平天国就正式与清廷沿江对峙。中国,自此出现了两个政权。

2.西征北伐,异常艰难困苦

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都城,但是清朝的疆域远比太平天国的实际控制区要大得多。而且清军在江西和湖北、湖南,都囤积了大量兵力,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九江、安庆等战略要地,也都在清军手里。如果他们一旦发动总攻,天京岌岌可危。

在一八五三年,太平军分别对江西、安徽以及湖广地区的清军,发起进攻,这就是太平军西征。

其他地区进行的倒还算顺利,但是在湖南,他们又碰到了老对手湘军。前期战事一度失利,但很快翼王石达开就率人来援接连攻克武昌以及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西征的同时,求王林凤祥与李开芳带领两万精锐桂军北上,此为太平军北伐。

北上的太平间,都是一路跟着从广西杀出来的,他们个个骁勇善战,跨过长江,黄河,一路达到了天津。眼看就要抵达北京,但是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林凤祥和李开芳二人分别在直隶与山东被俘,都被处以了极刑。

西征和北伐,虽然都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过两者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可以算是惨胜,另一个则是全军覆没。那么,为何入江宁时拥有六十万之众的太平军,不舍得多划分出些来给北伐军,让他们落得如此境地呢?

(二)、盲目自大,统治者目光短浅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洪秀全比起同样是农民出身,同样是北伐,同样定都南京的朱元璋来,谋略少了太多太多。

他称王太早,而且手下之人权力分化不均,诸如石达开,杨秀清还有韦昌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各自为政,所以在北伐问题上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推演。

1. 内部不和,未能形成合力

洪秀全早早的就封自己为王,而且还分下去了很多的王。正因如此,太平天国内部根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早期洪秀全在幕后时,杨秀清处理军务,还算军纪严明。不过到达天京以后,这些人就开始想着争权夺利,洪秀全也走到了台前。

当时北伐,有人愿意,也有人不同意。要是按照石达开还有罗大纲的建议,集合全军兵力一举北上,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占北京,也未必不可能实现。但是东王杨秀清一直不同意北伐,他害怕那样会分化自己现有的权力。

而洪秀全因为想要从杨秀清手里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军政大权,所以他对北伐很支持。由于形势所迫,杨秀清不得已才选择了折中的方式,以两万人的规模,进行北伐。当然,这些人肯定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否则洪秀全和石达开也不能同意。

天平军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精锐还是从广西出来的那些。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可行。而且,他们也没有指定什么战略有些过于心急。

2. 急于求成,当步步为营

太平天国上层,对于北伐军还是不太重视。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孤军深悬所带来的问题。

这些人以为,中原百姓还能像其他地方的那样"喜迎王师",殊不知大家都在清廷的宣传下对他们恨之入骨。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孤军深悬的后援问题。

两万人的兵力,长驱六省,后勤补给方面根本就跟不上。眼见就打到了北京,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当时的洪秀全也并不是特别热衷于统一全国,他以为占领了前朝首都,就等于得到了半壁江山,可以在那个最适合享受的城市里度过余生。

这些人没有考虑过北伐军的生死,自然也不会为其制定合适的策略。当然,到了南京以后,他们的内部就开始出现分散了。洪秀全,也开始逐步的清算功臣。领兵作战,最应该考虑到的给养问题还有后援问题他们都没有去想。

当北伐军打到天津的时候,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堵,一点办法也没有。毕竟距离大本营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北方又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只能选择仓皇逃窜。可是南逃,一路上也是人家清廷的地盘。

所以,太平军的北伐本就是一场闹剧。谁也没指望着凭借这两万人就能攻入紫禁城,不过是太平军内部的一场斗法罢了。谁去北伐,谁就是炮灰,对于炮灰而言,两万足矣。莫说太平军有六十万,就是有六百万,想必也还是那两万人去北伐。

(三)、声东击西,配合西征战场

洪秀全推翻清廷,统一全国的愿望并不是多么的强烈。他造反,就是因为早年间穷的吃不上饭,而占据了南京以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他要做的,首先就是保住自己现有的待遇,不受动摇。保住南京,就等于保住了全部。

1. 拱卫南京,牵制清军兵力

北伐的两万人虽然是炮灰,但都是精锐,因为洪秀全想让他们在北方能够多多击杀清军,这样就能给西部战场,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优势。对于清廷而言,太平军都快打到首都了,肯定是想办法重重围堵他们的北伐军,先解燃眉之急。

他们就没有更多的兵力,抽调出来支援南方的军队。如此,太平军攻打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时,清军就没有那么多的增援部队。南京本身有长江这个天然屏障,所以不是很畏惧北方来犯。但是,如果从长江顺游而下,南京将无险可守。

所以对于洪秀全这些人而言,还是西面战线更为重要。尤其是可以直通南京的,长江上游沿岸。那两万人组成的北伐军,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过重视。他们只是帮助西军展开局面的牺牲品而已。

2. 六十万大军,实为虚数

如果太平军真想北伐的话,他们就应该步步为营。在只占据了南方几个省的情况下,就悍然发动北伐,这不是真正的讨伐,而是送命。当然,这些人能够一路从广西杀到南京,肯定都不是愚蠢之辈,他们没有想过攻占北京,自己占领全国。

北伐说的好听,就是在为西军吸引火力。只有西军大获全胜了,清廷对南京的围城才能结束。那些高高在上的王们,才能够睡个踏实的安稳觉。

当然,这两万人对那时的太平军而言也不少。洪秀全这些人嘴上说的六十万,是把全部的将士都算了进去。

这其中当然包括了老弱病残,以及伙夫还有运粮军队以及"圣库"制度下的随军家属。所以,真正能够上阵杀敌者,估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

结语:

太平军有六十万之众,参与北伐的不过两万人,因为首先,太平军上层不睦,没有形成一股合力,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战略。

其次,北伐军就是为了吸引清廷火力的;再次,那六十万其实有假,是洪秀全为了虚张声势而说出来的,而且军营中还包括了很多不能上阵之人。

参考文献:

《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20
六十万是总人口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