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军事制度入手浅析,太平天国北伐为何只有区区两万人?

如题所述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5月8日,洪秀全派遣林凤祥与李开芳北伐。两人领兵2万,从长江北岸的南京浦口北上,由此拉开太平军北伐的序幕。北伐的目的是直捣京师,灭亡清朝,但是,太平天国仅出兵2万。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个政权,能够只用几万兵力,攻克中国首都(八国联军除外)。有人说,太平军此举无疑是送死。此时,主持太平天国军事工作的杨秀清、韦昌辉,都是经验丰富的帅才,似乎不应该有此幼稚举动。

其实,太平天国作出如此部署,是根据当时战略态势,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清朝在北京附近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清朝军队的主力绿营,满员不过六十余万人,加上八旗部队,顶多有八十万人,实际上,旗人很少上战场,绿营不满员的情况严重。太平天国时代,清廷能动用的兵力在四十万上下,与明初养兵二百万、秦朝带甲百万相比,清朝军队的规模小得可怜。

同时,清军的部署分散,清代中叶以后,每次会战,动员总兵力为数万人左右,政府调派军队一般以千人,甚至百人为单位。整个北伐战争中,清廷只组建胜保和僧格林沁两个机动兵团,数量均在两万名兵卒左右,相比北伐军,数量并不占优势。而且,北方各地义军如捻军等揭竿而起,大大牵制了清廷本已分散的军事力量。

其二,南京面临巨大军事压力。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廷加大了围剿太平天国的力度。钦差大臣向荣坐镇南京孝陵卫,建立江北大营。钦差大臣琦善坐镇扬州城外,建立江南大营。与此同时,北方增援的清军也在源源不断赶来。清王朝战略部署是要在南京附近对太平天国进行围歼。

因此,以偏师北伐,进攻清廷政治中枢地区,可以吸引清廷军事力量回援,以减轻南京军事压力。事实证明,太平军北伐后,清廷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围堵北伐太平军和如何保卫北京上,南京周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像样的战争,可以说北伐的短期战略目的已经达到。

我们揣测杨秀清的心态,大致如此:既然太平军能以数千人击破赛尚阿四万人的封锁,攻城掠地,发展到百万之众,进入南京,那么,北伐的数万名太平军精锐,极有可能歼灭胜保、僧格林沁的四五万军队,联合北方捻军和其他起义部队,最终以数十万之众,攻克北京。从北伐具体进程看,北伐军及其援军,一度发展到十几万人,实力远超胜保等的军队。

由此可见,以数万太平军北伐,并非愚蠢幼稚的决策,而是战略冒险,只是由于北伐军指挥林凤样、李开芳的失误,最终导致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杨秀清从战略上判断北伐有可能成功,却没有把国运赌在冒险的一战上。太平天国第一等的将领,如韦昌辉、石达开、罗大纲、韦俊、曾天养、胡以晃等人,都没有参加北伐军。太平天国的目的不仅是推翻清朝,还要建立自己的统治,继续与举旗自立的地方督抚、会党起义军逐鹿中原。

试想一下,太平军放弃江南的经营,全军北上,攻陷京师,孤军战于北方苦寒之地,面对占据广大粮产区而自立为王的湖广、江浙等地方督抚,会是多么危险的局面。战争需要冒险,又不能赌上全部身家,杨秀清以偏师北伐,主力西征,拓展天京附近的根据地,扩大兵源、财源,壮大自身实力,徐图天下,是一种战略考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其他人都被清朝的军队吸纳了去。所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队只有老弱病残,很难有青年战斗力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太平天国北伐只是战略性进攻,他根本就没有全力去北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就贪图享乐。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腐败的隐患。
第3个回答  2020-11-23
因为晚清军事制度导致清朝兵力分散,所以太平天国北伐只出动区区两万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