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在写错别字

如题所述

通假字绝非错别字!
古文的通假字有两原因:
1、汉字数量不足。古汉字的总量比现在少得多,很多字必须“兼用”。
2、古汉字的字义有一个发展完善到规范的过程。其间,一些字义分工不明确,有的相互交叉。在那种情况下,出现一词多字的现象很正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31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书写某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早晨的“早”写成了“蚤”。“蚤”的本义是跳蚤,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通”或“读为”、“读曰”来表示。“通”或“读为”、“读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后边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书中文字通假现象很复杂,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则”,“则”也通“即”)两种类型。
通假字从性质上看是古人写了别字,但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况看,并不完全如此。它或者是一时笔误(写了别字),或者是贪图省事,写了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或者是古书传抄、刻写的问题,或者是地方习惯造成的,如此等等,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它的社会性,并非完全是古人写了别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31
我的理解是类似现在的网络用语,比如用“木有”=没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