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身识别面部用的是什么算法,原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识别人的方法是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声音,动作习惯。很少看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1

如大多数人说的那样,机制未完全清楚。我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将目前了解到的部分信息进行粗略整理及推测:
1.时间上,用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_百度百科)在识别材料出现后40~50毫秒对人进行刺激,发现这同等程度地影响人脸识别vs.身体识别、人脸识别相关区域(rOFA)vs.身体识别相关区域(rEBA)4种组合下两个相关区域的活动程度;由此推测在这个时间段内,人脑对材料进行无差别的预处理(Goldhaber et al.,2012)。用经颅磁刺激在识别材料出现后100~110毫秒对人进行刺激,发现只影响人脸识别情况下rOFA的活动,以及身体识别情况下rEBA的活动(Goldhaber et al.,2012)。另外,脑磁图(脑磁图_百度百科)研究发现,材料出现后100毫秒那一刻出现了一个和人脸识别相关的脑磁波(M100),它和材料分类的成功率相关,而和材料识别的成功率无显著相关(Liu,Harris&Kanwisher,2002)。由此推测在这个时间段内,人脑对材料进行分类处理。130~200毫秒这个阶段,和它有关的就是比较有名的脑电波N170。研究发现这个脑电波和结构编码有关(Rossion&Jacques,2008);而它的强度在进行明星脸、陌生人脸时无显著差异(Gosling&Eimer,2011)。简而言之,人脑在这个阶段对人脸的结构进行处理,但没有进行身份信息的处理
230~400毫秒阶段出现的脑电波N250,研究发现它在进行明星脸孔识别时有更强的负向信号(对比在进行陌生人脸孔识别时);由此推测在这个阶段,人脑对人脸进行身份信息的处理(Gosling&Eimer,2011)
400~700毫秒阶段,研究发现在对明星脸孔进行识别时,左脑区的P600f显著更强(对比一在进行陌生人脸孔识别时);左脑区被认为有语言信息的特异性处理功能;由此推测在这个阶段,人脑进行人脸和姓名的配对(Gosling&Eimer,2011)。
空间上,FFA在人脸识别上的特异性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最初发现这块区域印象中是让人看人脸和房子的图片时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然后发现有一个区域只在看人脸时活动强度比看房子时大,这个区域后来被命名为FFA。最近几年发现了一个新的区域(位于前颞叶ATL),这个区域同样只在看到人脸时被激活(对比看房子)。另外研究还发现即使是看倒立脸孔时,FFA和ATL都被激活,而且识别成功率和ATL激活程度有显著相关,但和FFA激活程度相关不显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7
人类本身的面部识别不知道没关系,因为人类对人脸的识别远远比不上现在的CN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