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保暖神器真的会导致低温烫伤吗?

冬季寒潮来袭,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这些取暖物品也成为了大家最常用的保暖神器。而近期网上有传闻,这些取暖物品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个人觉得人体感知45摄氏度这个值,可能就跟一杯温水差不多。当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会造成表皮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皮肤一直与高于45摄氏度的致热源接触的话,热能就会一直积蓄、不断往深度传导,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1,日常生活中,可以导致低温烫伤的物品太多了,哪怕我们使用艾灸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跟其他烫伤相比,低温烫伤的面积小、深度广。初期可能就是一个小水泡,之后就开始溃烂,有的伤口还能直达骨质。千万别小看低温烫伤,治疗的难度可不低,有的不仅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之后还会留下瘢痕。
2,对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低温烫伤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类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热刺激的敏感性比较低,很容易因为皮肤感觉异常,而被低温烫伤;醉酒、过度疲劳的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年龄小的孩子皮肤过分娇嫩,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自我表达,也容易发生低温烫伤的意外。
总结:
提醒市民,使用暖宝宝等低温取暖设备的时候,除了不要贴身,还要多换换位置;选择取暖电器时,记得要控制与皮肤接触的距离和时间,最好使用支持智能控温的电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2

有可能会导致低温烫伤。

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而低温烫伤是悄无声息的,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对温度不敏感的人群,格外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在使用取暖设备时,更要提高警惕。比如老年人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糖尿病及中风后遗症患者肢端感觉不够灵敏;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大量饮酒的人等,不易察觉此类烫伤。低温烫伤后一定要及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造成进一步的皮肤溃疡、感染,导致长期创面愈合障碍等不良后果。

冬天取暖如果一定要用电热毯,也不要在睡着后使用;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外面要裹上毛巾或隔着衣服敷贴。现在比较流行的发热鞋垫、暖宫贴、艾灸贴与暖宝宝是同样的原理,使用时要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热水袋,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别看这些取暖神器没有高达一定的高温,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易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低温烫伤虽然不同于高温烫伤疼痛感这么明显剧烈,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较小,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易造成伤口溃烂等。发现低温烫伤应立即除去热源,冷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或局部冰敷。有水泡者,如果水泡未破,应避免破溃。烫伤严重者在冷水冲洗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牙膏、酱油不是处理烫伤处的良药,易于引起烫伤处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在平时使用“取暖神器”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贴身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更不要长时间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地方,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使用电热毯应在上床睡觉前打开,睡时关闭。

第2个回答  2022-12-02

寒潮来袭,许多市民拿出了暖宝宝、电暖扇、电热毯、热水袋、暖手宝等“取暖神器”御寒。但你知道吗?这些冬天里的宝贝可烫伤了不少人。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方朝晖提醒,市民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神器”时要注意预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
专家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因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的烫伤。

当皮肤接触 70℃的物体持续一分钟时,就有可能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 50℃的物体持续 5 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尤其在冬天,人的感觉较为迟钝,很可能因不能快速察觉皮肤变化而受到伤害。一般来说,取暖物品属于低热物体(一般指 44℃~50℃),生活中大部分取暖物品基础温度约 40℃,最高可调至60℃。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也会造成烫伤,引起皮肤烫伤的最低温是44℃。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方朝晖表示,一般情况下,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看上去烫伤似乎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
哪些人群需注意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方朝晖说,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感觉功能、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对低温刺激的反应也会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也容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专家建议,在使用取暖物品之前,应该对该物品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使用橡胶材质的热水袋时,不要直接灌开水,也不要将水装得太满,装至热水袋的 2/3 就行。将剩余的空气挤掉,没有空气便于热量传导,发挥供热作用。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皮肤。如果用热水袋暖被窝,入睡前最好取出。
暖宝宝因为使用方便很受市民欢迎,需要注意的是,

“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 65℃,直接使用在皮肤上 5 分钟内即可造成低温烫伤。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时最好每隔 1 小时检查一下皮肤,若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如果身上已经贴了“暖宝宝”,千万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设备,以免局部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电热毯也是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专家建议,在睡前一两小时打开电热毯,睡觉时关掉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电热毯应平整地铺在床上,不要折叠使用。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应隔一条床单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电热丝来回揉搓受损。此外,要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关标准,建议5年之内换一次新的电热毯,超出使用年限,电热毯的电热线保护绝缘层可能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一些“取暖神器”,虽然能让我们迅速回暖,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别看这些取暖神器没有高达一定的高温,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在44~50℃),易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低温烫伤虽然不同于高温烫伤疼痛感这么明显剧烈,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较小,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易造成伤口溃烂等。发现低温烫伤应立即除去热源,冷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或局部冰敷。有水泡者,如果水泡未破,应避免破溃。烫伤严重者在冷水冲洗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牙膏、酱油不是处理烫伤处的良药,易于引起烫伤处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在平时使用“取暖神器”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贴身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更不要长时间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地方,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使用电热毯应在上床睡觉前打开,睡时关闭。

第3个回答  2022-12-02

会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前几天我就被保暖神器烫伤了。相较于明显的高温烫伤,如接触到刚烧开的水、迸溅的油等,低温烫伤显得悄无声息。但身体局部长时间接触41摄氏度到45摄氏度的低热物体,便会造成低温烫伤。

保暖神器有:小太阳、电热毯、暖宝宝、热水费都是大家公认的冬日保暖神器,

低温烫伤的杀伤力有多大?在使用电热毯、小太阳取暖时,这些东西的温度一般在40度--50度左右,比我们体温要高,但又不会给人特别烫的刺激感,所以会降低皮肤的敏感度。

有人用鸡蛋做过实验

用鸡蛋来模拟皮肤来做实验,在生鸡蛋上贴上暖宝宝,3个小时后,鸡蛋可能并没有什么变化,但6个小时后鸡蛋敲开壳已经是凝固状态了。而我们如果开着电热毯、抱着暖水袋、贴着暖宝宝进入梦乡,这些取暖神器紧贴皮肤的时间很轻易就会超过6个小时。



醒来时发现轻微红肿,刺痛,但实际烫伤早已到达皮肤更深处的组织。



而且会导致低温烫伤的也不止是这些物品,只要是长时间接触40度到五十度左右的物品都有可能发生烫伤。

如何处理低温烫伤?如果使用取暖物品时间较长,已经出现了烫伤的症状,首先千万不能迷信偏方在创面上涂抹牙膏、老虎油等,这样不仅不会好得更快,还会加重症状。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及时用冷水冲洗烫伤创面或者用冰敷,如果烫得不严重,再紧急处理后,创面自己就会慢慢愈合,也可以选择涂抹治疗烫伤的药物。

第4个回答  2022-12-02

寒潮来袭,许多市民拿出了暖宝宝、电暖扇、电热毯、热水袋、暖手宝等“取暖神器”御寒。但你知道吗?这些冬天里的宝贝可烫伤了不少人。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方朝晖提醒,市民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神器”时要注意预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
专家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因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的烫伤。当皮肤接触 70℃的物体持续一分钟时,就有可能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 50℃的物体持续 5 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尤其在冬天,人的感觉较为迟钝,很可能因不能快速察觉皮肤变化而受到伤害。一般来说,取暖物品属于低热物体(一般指 44℃~50℃),生活中大部分取暖物品基础温度约 40℃,最高可调至60℃。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也会造成烫伤,引起皮肤烫伤的最低温是44℃。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方朝晖表示,一般情况下,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看上去烫伤似乎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
哪些人群需注意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方朝晖说,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感觉功能、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对低温刺激的反应也会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也容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专家建议,在使用取暖物品之前,应该对该物品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使用橡胶材质的热水袋时,不要直接灌开水,也不要将水装得太满,装至热水袋的 2/3 就行。将剩余的空气挤掉,没有空气便于热量传导,发挥供热作用。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皮肤。如果用热水袋暖被窝,入睡前最好取出。
暖宝宝因为使用方便很受市民欢迎,需要注意的是, “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 65℃,直接使用在皮肤上 5 分钟内即可造成低温烫伤。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时最好每隔 1 小时检查一下皮肤,若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如果身上已经贴了“暖宝宝”,千万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设备,以免局部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电热毯也是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专家建议,在睡前一两小时打开电热毯,睡觉时关掉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电热毯应平整地铺在床上,不要折叠使用。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应隔一条床单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电热丝来回揉搓受损。此外,要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关标准,建议5年之内换一次新的电热毯,超出使用年限,电热毯的电热线保护绝缘层可能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