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保暖神器真的会导致低温烫伤吗?

冬季寒潮来袭,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这些取暖物品也成为了大家最常用的保暖神器。而近期网上有传闻,这些取暖物品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第1个回答  2022-12-02

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一些“取暖神器”,虽然能让我们迅速回暖,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皮肤烫伤。

别看这些取暖神器没有高达一定的高温,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在44~50℃),易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低温烫伤虽然不同于高温烫伤疼痛感这么明显剧烈,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较小,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易造成伤口溃烂等。发现低温烫伤应立即除去热源,冷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或局部冰敷。有水泡者,如果水泡未破,应避免破溃。烫伤严重者在冷水冲洗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牙膏、酱油不是处理烫伤处的良药,易于引起烫伤处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在平时使用“取暖神器”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贴身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更不要长时间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地方,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使用电热毯应在上床睡觉前打开,睡时关闭

第2个回答  2022-12-02

根据检测发现,暖宝宝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低温烫伤的温度,甚至超过的安全温度的范围。为什么暖宝宝会导致孩子低温烫伤呢?一般生活中最常见的烧开水、滚烫的油会导致皮肤直接烫伤。如果长时间接触到高于体温的物品,会导致低温烫伤。可不要小瞧暖宝宝,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不易察觉。天气变冷了,宝宝出行,家长总会觉得孩子会冻着,就随手贴两个暖宝宝。事实上,孩子皮肤稚嫩,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暖宝宝,很容易会让其接触的皮肤起泡。据国家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0~6岁的儿童烧烫伤比例占烧烫伤患者的23%,家长们一定得重视起来。

除了暖宝宝会低温烫伤之外,还有这些需要注意!1、取暖器它虽然带给人温暖,但危害也可能随之而来。取暖器的热量会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易造成火灾。把打火机放在距离取暖器10厘米之内,十五分钟后就爆炸了。可见,取暖器其威力有多大,如果让宝宝近距离接触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2、电热毯如果温度太高,宝宝长时间在上面待着,可能会导致宝宝脱水。如果是睡觉时候使用,宝宝不小心尿床,还会带来漏电现象。

3、热水袋之前有报道过一条新闻,据说是一个5岁小女孩在床上睡觉,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家长赶紧跑过去看,原来是热水袋爆炸了,孩子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在ICU,医护人员对小女孩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积极治疗,病情才趋于平稳。虽然热水袋能够给人带来温暖,但也是一颗随时会启动的炸弹。4、暖手宝市场上很常见的取暖神器,也是学生们冬天人手一个的标配,但它是否安全呢?据相关人员测试,使用了市面上三款暖手宝作为实验的对象,有两款都已经超过了46℃,摸起来烫手。再把生鸡蛋塞进内芯,发现鸡蛋居然熟了。如果给宝宝长时间使用,很可能烫伤宝宝稚嫩肌肤。

第3个回答  2022-12-02

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而低温烫伤是悄无声息的,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对温度不敏感的人群,格外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在使用取暖设备时,更要提高警惕。比如老年人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糖尿病及中风后遗症患者肢端感觉不够灵敏;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大量饮酒的人等,不易察觉此类烫伤。低温烫伤后一定要及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造成进一步的皮肤溃疡、感染,导致长期创面愈合障碍等不良后果。

  

冬天取暖如果一定要用电热毯,也不要在睡着后使用;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外面要裹上毛巾或隔着衣服敷贴。现在比较流行的发热鞋垫、暖宫贴、艾灸贴与暖宝宝是同样的原理,使用时要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一般来讲,贴片暖宝宝的发热温度超过60摄氏度,电暖宝的发热温度超过70摄氏度,热水袋的温度一般在75摄氏度以上。它们早就超过了危险值。

日常生活中,可以导致低温烫伤的物品太多了,哪怕我们使用艾灸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跟其他烫伤相比,低温烫伤的面积小、深度广。初期可能就是一个小水泡,之后就开始溃烂,有的伤口还能直达骨质。“千万别小看低温烫伤,治疗的难度可不低,有的不仅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之后还会留下瘢痕。”颜云蓉说。

这几类人需格外注意

对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低温烫伤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类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热刺激的敏感性比较低,很容易因为皮肤感觉异常,而被低温烫伤;醉酒、过度疲劳的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年龄小的孩子皮肤过分娇嫩,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自我表达,也容易发生低温烫伤的意外。

另外,长时间、贴身使用暖宝宝的女性也是低温烫伤患者的“主力军”。不少女孩子怕冷,就把暖宝宝一直长时间、贴在身体一个部位,甚至直接贴在皮肤上,这样就容易出现低温烫伤。

对此,医生提醒市民,使用暖宝宝的时候,除了不要贴身,还要多换换位置;选择取暖电器时,记得要控制与皮肤接触的距离和时间,最好使用支持智能控温的电器。

第4个回答  2022-12-02

冬至过后,一些市民使用暖宝宝、电热毯或热水袋等“取暖神器”抗寒。市中研附院皮肤外科主任医师郭海霞提示,当心这些工具导致低温烫伤。
  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而低温烫伤是悄无声息的,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对温度不敏感的人群,格外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在使用取暖设备时,更要提高警惕。比如老年人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糖尿病及中风后遗症患者肢端感觉不够灵敏;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大量饮酒的人等,不易察觉此类烫伤。低温烫伤后一定要及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造成进一步的皮肤溃疡、感染,导致长期创面愈合障碍等不良后果。
  冬天取暖如果一定要用电热毯,也不要在睡着后使用;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外面要裹上毛巾或隔着衣服敷贴。现在比较流行的发热鞋垫、暖宫贴、艾灸贴与暖宝宝是同样的原理,使用时要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第5个回答  2022-12-02

冬天来了,很多人用上了保暖神器,热水袋,暖手宝等等。很多人不经意间被烫伤了还不知道,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出现被“低温烫伤”的现象。实际上温度44度以上的物质就可能导致烫伤,尤其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烫伤的程度就会很深。
低温烫伤同样会出现皮肤灼痛、起泡、变色等被烫伤的症状。被烫伤后,患者应立即用清洁的凉水冲洗或浸泡伤口,在痛感降低后,再尽快就医。

另外,糖尿病患者、老人等,由于痛觉敏感度降低,更应妥善使用取暖物品,避免“低温烫伤”。
造成低温烫伤后,要及时进行冷疗,若出现水疱、表皮破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防止出现感染。
冷疗:低温烫伤后患者应及时进行冷疗,如用冷水对创面进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冷敷,有利于使创面迅速降温、减少余热继续损伤组织,但冷疗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一次20-30分钟,以免导致继发效应。
就医:如果局部有水疱或者表皮破溃,患者需去烧伤科进一步治疗。如未破的小水疱需避免摩擦、压迫,可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液体,并在创面使用无菌油性敷料进行包扎。表皮破溃的患者可使用双氧水或碘伏进行消毒,并保持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日常生活中,预防低温烫伤的方法有:使用贴热宝时,不要让热宝直接与皮肤敷贴,要隔一层比较柔软的布。使用热水袋时,要用质量比较好的,盖子要拧得比较结实,以免热水外漏引起烫伤。热水袋放在脚底,也要用布隔一层,不要直接接触脚底的皮肤。使用电热毯时,要在睡前使用,加温后需要断电,不要持续一整晚充电使用电热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