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保暖神器真的会导致低温烫伤吗?

冬季寒潮来袭,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这些取暖物品也成为了大家最常用的保暖神器。而近期网上有传闻,这些取暖物品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第1个回答  2022-12-02
元旦小长假,受疫情影响,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聚会聚餐等要控制人数。
想到户外走一走,又怕冷怎么办?很多人纷纷找出热水袋、暖宝宝等各种“御寒神器”。你知道吗,这些物品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低温烫伤。
“能够导致烫伤的最低温度是45℃左右,超过这个温度且较长时间接触,就可能造成皮肤烫伤。如果接触皮肤时间特别长,甚至能够造成非常严重的烫伤。”北京市隆福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雁介绍,冬季常用的各种取暖物品都可能超过45℃,比如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甚至长时间贴近脸庞打手机都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常发生在人体下肢。“下肢感觉相对迟钝,低温对皮肤疼痛刺激较轻,可能不知不觉就被烫伤了。”另外,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神经损伤,脑梗塞造成的感觉功能下降或丧失、腰背疾病导致的下肢感觉减退,服用镇静安眠药物,醉酒,极度疲劳,手术后麻醉药未完全代谢等情况,也容易在使用这些取暖物品的时候造成低温烫伤。
这种相对低温对皮肤疼痛刺激较轻,容易被忽视,如果较长时间接触,可能烤熟皮肤甚至皮下组织。被低温烫伤的表面看起来可能是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但创面下深度很深,表现为皮肤全层坏死,可以达到三度甚至四度创面。“如果处理不当,严重者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可以用凉毛巾或凉水冲烫伤处15至20分钟,这样能够减轻疼痛和红肿,可以降低出现水疱和结痂的几率。陈雁提醒,“不要用酱油、牙膏或其他别的调味料、土方等涂抹患处,容易引起烫伤处感染,不要立即弄破水疱。如果创面深,应保护创面不受污染,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烫伤等级并治疗。”
建议购买取暖设备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使用热水袋等取暖物品时,温度不要太高,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最好中间垫上毛巾等;睡前关闭电热毯等发热设备,间断使用;取暖物品不要长时间放在身体同一个位置。“对于认知功能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家人要经常检查局部皮肤。”
第2个回答  2022-12-02

进入冬季,我们总是习惯使用暖水袋、暖宝宝等取暖用品。但长时间使用,还要小心“低温烫伤”。

1月6日上午,方女士带着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来到贵阳烧伤医院换药。老人是半个月前在家使用暖宝宝不当导致烫伤,被烫伤后的皮肤现在还有明显的发红、溃烂。

在医院烧伤整形科,前来换药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了解到,这其中有大约三成都是在较长时间使用“暖宝宝”或者热水袋时,不小心被烫伤的。由于此类取暖用品温度并不是很高,因此一些使用者就容易忽视其危险性。

贵阳烧伤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 邬佳敏:我们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接诊七八个低温烫伤的病人,实际上温度44度以上的物质就可能导致烫伤,尤其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烫伤的程度就会很深。

据医生介绍,低温烫伤同样会出现皮肤灼痛、起泡、变色等被烫伤的症状。被烫伤后,患者应立即用清洁的凉水冲洗或浸泡伤口,在痛感降低后,再尽快就医。另外,糖尿病患者、老人等,由于痛觉敏感度降低,更应妥善使用取暖物品,避免“低温烫伤”。

第3个回答  2022-12-02

个人觉得人体感知45摄氏度这个值,可能就跟一杯温水差不多。当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会造成表皮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皮肤一直与高于45摄氏度的致热源接触的话,热能就会一直积蓄、不断往深度传导,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1,日常生活中,可以导致低温烫伤的物品太多了,哪怕我们使用艾灸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跟其他烫伤相比,低温烫伤的面积小、深度广。初期可能就是一个小水泡,之后就开始溃烂,有的伤口还能直达骨质。千万别小看低温烫伤,治疗的难度可不低,有的不仅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之后还会留下瘢痕。
2,对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低温烫伤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类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热刺激的敏感性比较低,很容易因为皮肤感觉异常,而被低温烫伤;醉酒、过度疲劳的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年龄小的孩子皮肤过分娇嫩,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自我表达,也容易发生低温烫伤的意外。
总结:
提醒市民,使用暖宝宝等低温取暖设备的时候,除了不要贴身,还要多换换位置;选择取暖电器时,记得要控制与皮肤接触的距离和时间,最好使用支持智能控温的电器。

第4个回答  2022-12-02
专家提醒,御寒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取暖物品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 45 ℃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像冬季常用的各种取暖物品,如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都可能超过 45 ℃,长时间接触皮肤就可能会造成烫伤,如果接触时间特别长,甚至能造成严重烫伤。北京市隆福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雁介绍,这种相对低温对皮肤疼痛刺激较轻,容易被忽视,长时间接触可能烤熟皮肤甚至皮下组织。
婴幼儿、老年人、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神经损伤、脑梗塞等感觉功能较迟钝人群,以及服用镇静安眠药物、醉酒等睡得比较沉的人,使用这些取暖物品时容易发生低温烫伤。陈雁提醒,低温烫伤常发生在人体下肢,因为下肢感觉相对迟钝,低温对皮肤疼痛刺激较轻,可能不知不觉就被烫伤了。
" 被低温烫伤的皮肤表面看起来可能是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但创面下深度很深,表现为皮肤全层坏死,可以达到三度甚至四度创面。处理不当,严重者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陈雁提醒,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可以用凉毛巾或凉水冲烫伤处 15-20 分钟,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和红肿,降低出现水疱和结痂的几率。不要用牙膏、土方等涂抹患处,也不要立即弄破水疱。如果创面深,应保护创面不受污染,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烫伤等级并治疗。
使用取暖物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购买产品;热水袋温度不要太高,不直接接触皮肤,中间垫上毛巾等;电热毯上铺一条床单或毛毯,避免直接与人体接触,睡前关闭电热毯等发热设备,间断使用;不要同时使用电热毯、电热宝、暖宝宝等物品;取暖物品不能长时间放在身体同一个位置。对热不敏感人群或婴幼儿等无法清晰表述感受的群体,不建议使用电热毯等,如使用,建议家人经常检查局部皮肤。
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一些“取暖神器”,虽然能让我们迅速回暖,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别看这些取暖神器没有高达一定的高温,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在44~50℃),易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低温烫伤虽然不同于高温烫伤疼痛感这么明显剧烈,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较小,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易造成伤口溃烂等。发现低温烫伤应立即除去热源,冷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或局部冰敷。有水泡者,如果水泡未破,应避免破溃。烫伤严重者在冷水冲洗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牙膏、酱油不是处理烫伤处的良药,易于引起烫伤处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在平时使用“取暖神器”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贴身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更不要长时间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地方,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使用电热毯应在上床睡觉前打开,睡时关闭
第5个回答  2022-12-02

近日,福州进入“冻人”模式,御寒“神器”纷纷上线,包括电暖器、暖手宝、热水袋、暖宝宝等。但是,当暖宝宝、热水袋等使用不当时,可能变成“烫人神器”。25岁的福州女孩倩倩(化名),就因为使用暖宝宝不当,手臂被大面积烫伤。医生提醒,使用取暖物品之前,应该对该物品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若不慎被烫伤,应立即就医。

暖宝宝贴肉取暖烫伤手臂

近日,天气越发寒冷,一贴即热的暖宝宝成了倩倩必备的“御寒神器”。她将暖宝宝直接贴在皮肤上,但没一会就感到左手上传来刺痛,揭开暖宝宝一看,手臂已经被烫出了小水泡。她赶紧前往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陈淑娇医师紧急为她做了烫伤处理。

记者在网上购物平台看到,暖宝宝的销售量非常大,有的网店竟达近百万片。陈医师表示,暖宝宝因为使用方便很受市民欢迎,但暖宝宝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其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65摄氏度左右。若把暖宝宝直接使用在皮肤上,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低温烫伤,使用时最好每隔1小时检查一下皮肤,若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

要了解取暖物品温度范围

陈医师表示,长时间接触暖宝宝等“御寒神器”就如同“慢火炖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低温烫伤”。

她说,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往往也不大,虽然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溃烂,长时间难以愈合的情况。

“每年都有被取暖设备烫伤的案例。”陈医师建议市民使用取暖物品之前,应该对该物品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若不慎被烫伤,应用冷水冲洗,尽量使用剪刀剪开衣物,避免弄破水泡,再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棉布覆盖伤口并固定,保持伤口清洁,及时到医院就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