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达三百斤的福王朱常洵,真实的结局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在众多史料记载中,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了洛阳后,福王朱常洵这个300斤的大胖子实在跑不动,于是被农民军抓住了,李自成下了一道命令,让几个大厨出身的士兵上前将福王扒去衣服,先里里外外将福王朱常洵洗干净,然后剃去其毛发,拔掉指甲,又在福王家的庭院里找来几头鹿,将福王和鹿一起丢进大锅的滚汤里,让读到这段历史的人不由得毛骨悚然,当时闯军还起了个“福禄宴”的名字。

在清修《明史·列传第八》里记载:李自成攻破洛阳以后,福王朱常洵就逃到城外的迎恩寺躲避,结果第二天被义军抓到杀了,福王朱常洵的两个下人埋葬了他的尸体,崇祯皇帝后来又命令当地官员厚葬朱常洵,而且在墓志铭中并没有提到被分尸的记载,反而记载葬礼很隆重,并且建立庙宇、牌坊等纪念。而《明史·列传第一九七》记载:十四年正月攻河南,有营卒勾贼,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贼杀王,王体肥,重三百余斤,贼置酒大会,以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崇祯实录》也称福王被抓后,李自成让他自杀,但福王朱常洵磕头求饶,于是李自成细数朱常洵做过的恶,然后杀了他,但没有记载福禄宴之事。而且计六奇说他所记载的福禄宴,也没有亲眼见过,福王被杀的时候,他还在无锡洛社跟随岳父读书。计六奇在文中提到洛阳被杀害数十万人,也完全是无稽之谈。由于他对君臣之义有很大的执念,因此有可能是以讹传讹。不仅他如此说,吴伟业等人也声称福王被贼得而杀之,称其肉,三百六十余斤,与鹿肉同烹,群贼食,名曰福禄宴。《鹿樵纪闻》《绥寇纪略》《花村谈往》《宾退随笔》《寄园寄所寄》《明儒学案》《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九十七》都记载福王尸体被分吃、或者被割下一块肉、或者血液被李自成就着鹿肉酱喝下以发泄仇恨。

因此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福王朱常洵真的被吃了,墓葬是的不过是衣冠冢或者是一部分残尸。而民间老百姓之间的传说,却让文人们记载下来。在清朝修明史期间,没有采信无来源的说法,于是没有记载福禄宴之事。其次就是福王朱常洵没有被吃,而且福王墓葬里有完好的尸体,并且在福王下葬时也有人亲眼所见,于是在修订明史时提供了佐证。由于当时修订明史的文人士子大多出自南方,而且没人出现在福王朱常洵的葬礼现场,但在之后却相信民间传言,并且出于对李自成农民军的痛恨与污蔑,相信这种事情李自成能做的出来,于是竞相记载福禄宴之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子,也称福恭王,俗称老福王,生于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是大明弘光帝朱由崧的父亲。他的母亲是万历皇帝的郑贵妃,万历皇帝对郑贵妃非常宠爱,因此曾一度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当年朱元璋立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规律,所以大臣们非常反对,因为万历皇帝还有一个不受宠的长子。

万历的皇后姓王,没有生育一男半女,因此没有嫡子。一次万历一时兴起,宠幸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后来怀孕生了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不喜欢这个长子,再加上他的母亲是个宫女,出身低微,所以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他一心想立宠爱的郑贵妇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这件事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万历想废长立幼,遭到了众大臣和孝定李太后极力反对,尽管万历曾“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骇叹”,但是反对者络绎不绝,围绕这个事情,万历和反对者们争斗了15年,史称“国本之争”, 这是万历时期最激烈的政治事件,万历曾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有的官员还被罢官、解职、发配,斗争非常激烈,神宗还曾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议。

但是他最终没有敌过各方面的反对,只能立朱常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万历皇帝觉得对不起朱常洵,便立他为福王,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和封地,让他可以永享荣华富贵, 福王至此做起了富贵王爷,但是他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只知享福不懂治理之道,整日莺歌艳舞,沉溺于酒色,当时外面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他却如无事人一般,福王宫的财产比皇宫还要多。
当时的明朝已是末日之象,长江以北起义不断,河南也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守城的士兵都怨言不断,认为福王只知自己享乐,却让他们饿肚子,心中非常不满,可是福王对这些完全不放心上,结果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当时李自成已经接连攻陷永宁、宜阳,1641年,李军到了城门之下开始攻城,这时朱常洵才知道情势已严重到危及自己生命,赶紧拿出重金招募勇士来抗击李军,可是王绍禹勾结李军,夜半时分杀死防守城墙的士兵,烧毁城楼,打开北门引贼入城,朱常洵从城墙上用绳子逃出,藏于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李军在迎恩寺捉住了朱常洵。

福王被捉住后,关于他的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一说法比较惨烈。据说李自成捉住福王后,看他肥头胖耳,宫中珍宝无数,认为他就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废物,因此气愤地当众斥责福王朱常洵:“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

先打了他四十大板,再杀了他的头,然后像对待牲畜一样把他剥皮剔毛,剁成肉块,又杀了两头鹿,和福王的肉炖在一起,做成了福禄宴。 但是这种说法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李自成也太残忍了,那些人又是怎么吃得下的?这似乎很说不通。那么朱常洵的结局到底怎样呢?1986年孟津县出土的福王朱常洵圹志,应该对他的死起到一个真实的验证作用。
这个圹志收藏于孟津县龙马负图寺,四边线刻着飞龙纹,是朱常洵之子朱由松所写,篆书“大明福忠王圹志”。上面记录着福王朱常洵死亡的经过,:“大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刚肠浩气,虽死犹生”这些文字应该是有美化福王之嫌,因为福王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有兵临城下依然毫不知情的局面。

《明史》中也曾记载,“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通过《明史》和《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朱常洵福王被义军杀害后,还是有尸体的,“福禄酒会”应该只是杜撰的故事。

福王就算再蠢笨,必竟也是皇家所生,天皇贵胄,就算他再怎么沉溺于玩乐,对时局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要说福王最后被李自成煮了吃掉,这种说法实在有点荒谬。况且当时李自成志在天下,他肯定要为自己的形像着想,如果做出这等野蛮之事,一定会怕天下的老百姓说他太过凶残,不会信服于他。所以他为了未来着想,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吃人肉的这种事情。

崇祯十七年,朱由崧即位后于追封父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实际上当时大明已无力建造皇陵,这也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并没有真实的皇陵存在,堂堂皇子最后竟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没有,死后也不能入皇家陵墓,最后连尸骨埋在哪里都不知道,确实是很悲哀的。

明朝的一切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早已远去,它承载了当时民族的盛衰兴亡,有人说“历史可以很长很长,生命的旅途有多么漫长它就有多么漫长;历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么辽阔它就有多么辽阔”,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人和事飘然而去。福王朱常洵也只是这长河中的一粒石子而已,他的一生虽无政绩,却享尽了父母的疼爱和一生的荣宠。

他的结局虽然悲惨,但和当时的百姓相比他的悲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因他是皇家后代,所以他的死因显得尤为突出。只是身为帝王之后,生不能为百姓解忧,死不能葬于皇陵,这一生实在是碌碌无为,没有什么可炫耀之处,总结起来,终究愧对祖先,愧对了孙后代。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第2个回答  2020-10-04
福王其实是被义军杀死的,当初明朝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了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在破了福王所管辖的城池的时候,福王逃走,追击上后把福王当成击杀。
第3个回答  2020-10-03
被李自成杀了,朱常洵作恶多端,恶贯满盈,最终被李自成的士兵俘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4个回答  2020-10-03
结局还是比较惨的,当李自成攻到城下的时候,他没有能力阻挡李自成,成为了李自成的俘虏,最终被李自成所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