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如题所述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但教学中许多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把握其实质,很难发挥其真正的实效,体现其价值。为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其涵义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是,本人从一些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不准确,意义理解不深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兴师动众”、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为“合”而合,合而无“效”,“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微乎其微。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明确合作价值,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双基”,又要在过程中获得方法,获得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同时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正确把握其精髓与实质,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合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前提。

二、把握合作要领,实施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习活动之中,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难免有些不适应,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低头沉默“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
习,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把握合作的要领,并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1)重视基础。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之前要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之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均衡分组。教师不能盲目随便地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好对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均衡分组,这样便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3)培养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4)科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巧妙构思,合理设计每一堂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方式方法,把握好合作交流等各环节时间,特别是要科学安排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时间是多少,最好能对合作的效果进行预设等等。
(5)关注差异。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能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差异,做到科学调控,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为他们搭建一些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愉快地学习,并收获到合作的乐处。

三、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进行“走动式”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 程序的设计者, 情境的创设者, 讨论的参与者, 引导者, 协调者, 鼓励者和评价者。因此, 小组在讨论学习的时候, 教师要深入小组讨论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讨论的焦点等等。例如我在上五年级语文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题的另外命名时, 有一个小组在以人物命名中争论不休: 有的成员认为用“昆虫迷法布尔”, 有的成员则认为用“昆虫学家法布尔”, 我及时引导他们再精读课文看看那个课题更能突显课文内容, 最后这组成员一致决定用"昆虫迷法布尔"这个命题. 这就是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的作用, 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化解难点, 使讨论进行下去。只有这样的“走动式”管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才能巧妙地应对随时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 并进行及时的调节,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

如何能使合作学习持续、有效并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 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 让小组自评。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小组( 其中包含个人) 在合作中的
表现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的意见。如一节课中组员的参与状况如何、活动是否有秩序、学习效果如何等方面进行自评。其次,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活动的方式, 小组活动的秩序, 组员的参与状况, 活动结果的汇报水平, 对其他组意见的修正和补充, 组员学习的效果。另外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合作的技能等方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益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