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讲的什么

如题所述

《桃花扇》内容简介: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头拈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

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

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

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被选入宫中教戏。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扩展资料:

《桃花扇》鉴赏: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所以,从悲剧主体来看,《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

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在揭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实际上是在注定的悲剧结局下个人的命运史。

剧中的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者原谅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而向更深的层次寻求原因。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桃花扇》是一部命运悲剧。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正如前所说,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必然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作品名称:桃花扇
外文名称:The Peach Blossom Fan
作品别名:桃花扇传奇
创作年代:清朝康熙年间
文学体裁:传奇剧本
作 者:孔尚任

情节梗概: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逃难到南京,重新

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结识李香君,并与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创作背景:

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女子。

人物形象: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照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敢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柳敬亭任侠好义,奋勇投辕下书,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在《桃花扇》稍前演忠奸斗争的戏曲中出现过市井细民的正面形象,但多是忠于主人的义仆,如《一捧雪》中的莫诚,或者是支持忠良的义士,如《清忠谱》中的颜佩韦五人,都还是处在配角的位置上。《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这自然是有现实的依据,反映着晚明都会中部分妓女的风雅化以至附庸政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诗歌、传记、笔记中反映出来,但剧中形成的贵贱颠倒的对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级贵贱观念,其中也含有他对尊贵者并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现实的愤激情绪,以及对此所做出的思索。这是当时许多旨在存史、寄托兴亡之悲的稗史所不具备的。
《桃花扇》创作的成功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如实写出人物的基本面貌,如同是武将,江北四镇都恃武逞强,行事、结局却不同:高杰无能,二刘投降,黄得功争位内讧,却死不降北兵;左良玉对崇祯皇帝无限忠心,但骄矜跋扈,缺少谋略,轻率挥兵东下。侯方域风流倜傥,有几分纨绔气,却关心国事。这其中也反映出孔尚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较其他传奇作家有着更自觉的意识,要将人物写活。如同是权奸,马士英得势后横行霸道,而阮大铖则奸诈狡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剧中营造出生动的场面和气氛。杨龙友的形象尤有特色。他周旋于两种力量之间,出面为阮大铖疏通复社文人,带人抓走李香君的假母,在马士英、阮大铖要逮捕侯方域时,又向侯方域通风报信;他趋从、奉迎马士英、阮大铖,在李香君骂筵中面临来身之危时,又巧言救护李香君,诚如《桃花扇·媚座》批语所说:“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他多才多艺,八面玲珑,表现一副政治掮客的圆滑嘴脸和老于世故的复杂性格。

主题思想:

尽管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但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

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福王朱由崧监国,代表着国家,但他关心的只是“天子之尊”,“声色之奉”,忘记了为君的职责,国家亡了,也就失去了为君的依托,连性命也不保了。马士英、阮大铖之徒,乘国家败亡之机拥立朱由崧,说是“幸遇国家大变,正我们得意之秋”(《桃花扇·迎立》),拥立得势后,阮大铖说“天子无为,从他闭目拱手;相公(指马士英)养体,尽咱吐气扬眉”(《媚座》)。他们把国家、朝廷的不幸当作自己的大幸,窃权滥为,谋千秋富贵,招致国家败亡,朝廷不存,他们也就失去了权势、富贵、性命。清流文人以风流自许,饮酒看灯,欣赏戏曲,寻访佳丽,出于门户之见揭发阉党馀孽,为保护门户请左良玉东下,移兵堵江,江北一空,国家覆亡,陈贞慧、吴应箕才恍然大悟:“日日争门户,今年傍哪家?”(《沉江》)由此,孔尚任最后离开了征实的原则,虚构了《入道》一出,让张瑶星道土喝斥了在国破家亡之后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清根,割它不断么!”侯方域和李香君听了“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双双入道。孔尚任措张道士之口说的这番话,实际上也就是孔尚任观照南明兴亡的基本点,这对晚明崇尚情欲的思潮是一个反拨、修正,但也不是回归到以君臣之义为首要的封建伦理中,而是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这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发表的关于君、臣与天下万民之关系的意见,角度虽然不同,而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鉴赏之一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
鉴赏之二
《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品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从而揭示了南明覆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遣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热爱祖国的下层人民。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它说明,《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品展现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朝政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垮台,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大铖等勾结四镇拥立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操纵朝政,狼狈为奸,卑鄙地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排挤忠良。一些武将“没有阵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斗”,整个王朝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剧作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和日益走向腐朽的丑恶本质。
与此相反,作者以无限崇敬与沉痛的心情,塑造了史可法这个不朽的形象。他在被马士英、阮大铖排挤,四镇将领不听调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敌,死守孤城,最后怀着满腔悲愤以身殉国。
《桃花扇》的伟大成就,还表现在热情地歌颂了下层人民的忠心坚贞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鄙视的歌妓、艺人的优美形象。
李香君,这个温柔、美丽、多才多艺的少女,她虽是秦淮歌妓,但与之交往的多是复社领袖,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她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秉性正直、善良、刚强,不贪富贵,不畏强权,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当她知道阮大铖送来妆奁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侯朝宗: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处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在这之前,李香君还只是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这之后,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跟侯朝宗、跟复社文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阮大铖迫害的对象。她与迫害自己的黑暗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她坚决拒绝嫁田仰,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坚定的生活理想,志同道合的爱情,给她以“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的勇气和力量。李香君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放射出特殊光辉的妇女形象。
柳敬亭,这个白髯飘飘、神采奕奕的民间老艺人的形象,也塑造得相当成功。他技艺超群,但更可贵的是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痛恨权奸邪恶,深明大义。当他知道阮大铖是阉党后,便马上拂衣离开舒适的阮家,宁愿“闲坐街坊吃冷茶”,并以说书为武器,宣扬公道,打击邪恶。他对祖国的感情极其深沉。当大敌压境,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而左良玉要领兵东下南京时,他不怕吃百般苦地跋涉千里万里,去阻止左良玉的轻举妄动。明亡后,他泛舟江湖,做归隐的渔翁,而不甘心做顺民,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痛悼祖国之衰亡,倾吐怀念祖国的深情。这些品质都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家通过柳敬亭的形象,热情地讴歌了下层人民优秀的品质,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展示了他们的美好灵魂。
第2个回答  2007-08-21
《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作品。该剧以侯方域和李香君这对才子佳人坎坷的爱情经历为线索,以桃花扇作为串连全剧的道具,通过李香君、侯方域、史可法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一系列正、反面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南明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不但揭露了弘光皇帝的昏庸,暴露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奸臣窃权误国的丑恶嘴脸及其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的肮脏心理,而且揭示了江北四镇总兵不辨是非、不顾大局的严重过失。更重要的是写了上至阁部史可法面对强大的清兵为保卫明朝“使尽残兵血战”的英勇不屈,下至秦淮名妓李香君、教坊曲师苏昆生和说书艺人柳敬亭等一群社会最下层人物惟以国家的命运为重,财帛不能动其心、权势不能移其志的铮铮铁骨和献身精神。最后,连这些身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也和清流名士一道,“或弃家入道,或隐居田园”,就是不打着白旗降清。此剧忠实地再现了南明从兴到亡的那段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孔尚任语),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摘自刘秀森《孔尚任和<桃花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
侯方域字朝宗,明末官宦子弟,落第书生。李香君名妓,侯朝宗之妻。

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避乱南京,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于魏忠贤余孽阮大铖,其意在结纳方域,以求开脱名。香君义形于色,立即下妆却奁以还。大铖衔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谣言方域为良玉内应。为避害,方域往淮南投奔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臣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马士英、阮大铖又屡屡加害香君,香君不屈,守楼明志,血染桃花,廷筵骂座,入宫软禁。方域回到南京,与复社文人一起被阮大铖捕获,也锒铛入狱。不久清兵南下,弘光、马、阮出逃。方域出狱,随张瑶星往栖霞山。香君趁乱出宫,也随人入山。侯李二人在祭坛相遇,张道士以国恨、家恨之言点醒他们,二人双双入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19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