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故事梗概

如题所述

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

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

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9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

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

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

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被选入宫中教戏。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扩展资料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20
桃花扇故事梗概(简介)

故事发生于明王朝覆亡的前夜,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关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关外的清兵也虎视眈眈,随时欲乘机而入。
1643年春,复社文人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来声讨他。时复社领袖之一、河南侯朝宗正旅居南京,被大家推为领衔。一日,南京文士群集孔庙祭祀,阮大铖也想来趁机活动。见树上所贴公揭即撕下,因而引起公愤,遭到一通痛打。正值阮的盟弟、和复社文人也有交往的杨龙友走来上前解劝,阮大铖遂得借机会逃跑。
当夜,杨龙友置酒为朝宗洗尘,河面上起伏着一片笙歌女乐,朝宗不禁随口吟哦“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诗句。时秦淮名妓李香君所乘画舫正好经过,香君闻声有感,低声地漫答:“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引起朝宗极大的注意。第二天,杨龙友偕侯朝宗到媚香楼去拜访香君,时香君正与姐妹们做“盒子会”,例不见客。朝宗受香君养母李贞丽之教,将扇子抛到楼上。香君见扇破格相见,款待殷勤。龙友见状乃怂恿朝宗梳拢香君,并愿代为筹措妆奁花销。阮大铖知道此事,便请杨龙友代赠侯朝宗白银300两。朝宗不明底细,听凭龙友一手筹办,乃与香君定情。定情之夜,朝宗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定情之物。定情次日,香君向朝宗问及妆奁花销,闻系龙友所赠,颇感诧异。适逢龙友来访,询问后方知阮大铖所赠,香君立时摘下珠翠,卸下罗衫,请龙友退还阮大铖。1644年5月,崇祯吊死煤山,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南京继位,大权在手,对复社文人大肆搜捕。朝宗被迫离开南京,与香君告别,去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阮大铖为泄私愤,借着马士英想笼络淮阳督抚田仰的机会,献计买李香君送给田仰作妾。香君情属朝宗,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昏厥于地。龙友爱莫能助,只得劝香君养母李贞丽代替香君嫁给田仰。杨龙友见朝宗的定情诗扇溅了斑斑血迹,随手把它点染成几枝桃花。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将溅血诗扇托他带给朝宗以代书信。马、阮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抓秦淮歌女来排演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香君也被抓去。这时,侯朝宗已离扬州重返南京。他到媚香楼寻找香君,为缇骑所发现,被逮入狱。某日,阮、马观赏香君演出《燕子笺》。香君就《燕子笺》原腔韵,自编新词,痛骂马、阮。马、阮大怒,欲置之死地,幸龙友在坐,婉言求情,遂被软禁。1645年4月,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夜遁,香君得同伴相救逃至栖霞山葆贞庵避难。光阴荏苒,转瞬八年,香君日夜思念朝宗,不觉恹恹成疾。一日,朝宗突不期而至,久别重逢,香君不禁喜出望外。不意朝宗一卸风衣,呈现一衣清装,业已蕹发易服,依附清朝。香君大惊,知已变节投敌,乃严词斥责,并撕碎定情诗扇,以示决绝。朝宗自惭形秽,乃黯然而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20
《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第4个回答  2017-06-20
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 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李香君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罕见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正直刚强,明大义有气节,她有着鲜明的政治是非观,把爱情的关系和选择建立在政治的关系和选择的基础上,这是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该剧在结构艺术上的成就更为人称道,它以“一生一旦为全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终而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看,把该剧当作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是不过分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