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如题所述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而目前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了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经过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合作学习本身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操作激发合作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提供合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追求预定的合作目标,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长保护意识强,又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交流,因此缺乏合作经验, 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条件。班级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 “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在听过的教学“分一分”时, 教师处理的非常好,教师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名称,再让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文具还是学具,想到了以后,同座同学先互相说说应该放在哪个盒子里,然后再动手整理。对于整理得又快又好的组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于是孩子们都积极合作,互相帮着对方整理,在互相帮助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独立过度到合作学习,明确合作意义,乐意合作,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本领。
二、鼓励探索培养合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课程标准》 也强调探索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意引导学生在探索合作中学习数学。实际教学中许多探究的内容,知识和理解是在学生交流合作过程中完成。当然,探索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但这些是学生成长、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应多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时空、把学习主动权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语言教学工具,鼓励学生讨论、合作、思考、探索所学知识。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应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如果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被剥弱,不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加以合作讨论,而应先留给学生必要的独立思考和时间,才能在小组合作学生中发表自己看法,起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2.优化组合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成绩、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合理搭配后组成异质学生小组,为保证全班各小组向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内成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成员担任一个合作角色。如可以分为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适当的时候加以交换面色,使组内成员均能获得体验、锻炼、发展。
3.教给小组合作技能,形成互尊互助的合作氛围,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设计合作学习环节时一定要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讲清合作目的和要求,同时还应适当通过示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尝试合作,同时应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会与别人沟通,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强调合作精神,如果有同学出现差错不要互相取笑,应相互理解和鼓励,学会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经验,相互协调配合,相互帮助,个体服从小组的意识,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果。
三、找准合作契机,挖掘合作学习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如果在提出一些问题后,立即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最恰当? 哪个环节运用合作方式最合适? 这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充分考虑到。
1.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首先让学生各自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 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 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 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 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不能重复, 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 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 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2.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合作学习环节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来进行,就会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围绕实际问题,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合作探讨,体验合作成功的欢乐,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需要经常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 才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学会表述自己的意见, 同时吸收同伴经验, 逐步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以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资源,有意识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焕发出勃勃生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