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历史资料

如题所述

闽南语的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于晋朝五胡乱华时期(西元304-439年),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时候,中原(河南一带)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中原语言(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

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市 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

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融合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其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独对漳州开放海禁,“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当时生动的历史写照。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唐代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此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话。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扩展资料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民党执政早期的台湾,由于国民党政府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闽南语在台湾曾经几十年时间比较没落,讲闽南语的人会被称为“台客”等,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爱乡、台湾人讲台湾话等活动,讲闽南语由“土”变成一种潮流时尚、Local Man,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学习闽南语并会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闽南语。

现台湾的诸多电视台也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如民视、三立、台视等,各大电视台也有制作各种类型的闽南语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闽南语也被列入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很多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南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9
资料好多啊,这里简单发一些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不过多,你自己到 闽南烽火台 那个网站看看吧。。。

闽南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

五个地区均可称为闽南。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

龙岩地区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县,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等来划分的。

莆田通行语言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通行语言是客家话。

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
闽籍作家大致都有比较开阔的世界性视野。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政治之余还留下大量的诗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范;严复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而林琴南则以其不懂外语而精通翻译的一系列域外小说的译介,为中国社会转型必然到来的文学革命引入了影响深远的西方社会观念和文学实践,成为社会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一个前奏。这一世界性视野的遗泽,一直惠及后来的闽籍作家。

  其次,闽地的局促和文化的边缘性,使闽籍作家大多不安于困守远离中心且发展空间狭小的故地,宁愿历经磨难而漂走四方。这是具有长期移民传统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入门为虫,出门则龙,“闽”字就是门里一条虫。不甘守在门里成为一条虫的闽籍作家,大多有离乡漂走的经历,或者北向上海、北京,或者南下南洋。前者大多出于理想的追求,后者则更多由于生活的逼迫。现代以来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名的闽籍作家,几乎都是根植闽地而花开四方。冰心、郑振铎、许地山、林语堂、卢隐、林徽音、胡也频、梁遇春等等,莫不如此。即如七月派的诗人鲁藜、九叶派的诗人杜运燮、曾以《兵临城下》名扬一时的剧作家白刃,都是闽籍的华侨,他们都在经历了一段南洋人生之后才回归祖国投身文学而取得成就。

  第三,海洋文化的浪漫感性,使闽籍作家的文化性格更多倾向于个人化和抒情性;这也是长久以来福建文学的优势多在散文和诗歌而不在小说的潜在文化原因。

  第四,相对于创作,闽籍学者的理论批评的影响远远超乎其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蒙就有文学理论界的京派、海派、闽派三足鼎立之说。孙绍振和南帆在“闽派文论丛书”的《总序》中指出,这个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异军突起的文论出击,有过两次精彩的表演,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启蒙时期所涌现的一批文化先驱;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又一次风云际会。以闽籍学者为主导的朦胧诗论争和主体论、方法论的讨论,深化了80年代的文学变革,也把闽籍学者推上了学术的前沿。此后不断壮大的闽籍文论新军则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那样,在新人辈出的才智与气魄的激烈竞争中仍居于重要地位。

  福建南临大海、北堵高山的狭小地理格局,形成了历史上福建的文化边缘位置和迫使闽人冲出边缘进迫中心的不懈努力。随着交通、资讯的发达,地理区隔所带给文学的负面影响已逐渐减弱,但心理区隔仍是障碍边缘地区的文学进入中心的重要因素。近年福建文学的发展,尤其小说表现出来的可喜态势,既有走出福建的作家如北村等,也有守住本土的作家如杨少衡,北北、须一瓜、陈希我等,正说明这种变化。如果说以往福建作家必须走出福建,使自己的身份由“福建”变为“闽籍”,借助异地的文化经验和文化优势来实现自己;那么现在这种“走出”已变得并非“绝对”必要,固守本土的“边缘”,同样也可能进入中心,甚而可能借助“边缘”的优势,成为“中心”的另类而异军独起。
有人用“门内一条虫,门外一条龙”来形容福建人,颇令人回味。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门内一条虫”,是指闽字,闽为福建的简称。历史上福建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福建人常被人看不起。生产搞不好,交通不方便,卫生也很差。在生活上,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大多小孩无法上学,文盲成堆。

  福建贫穷落后,当然不是福建人生来就笨或懒,是另有原因的。

  首先,福建地处我国边远地区,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经济落后,犹如世外桃源。晋以后中原地区连年发生战乱,人口不断向南迁移,南迁的移民多集中于福建,特别是福建沿海地区。人口增加给福建带来巨大压力。在以农立国,农业技术又十分落后的年代,人们吃穿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文化教育的发展。如果遇上荒年就更惨了。人们走投无路,相随逃难,流落街头当乞丐;那年代,民间卖儿鬻女的每有所闻。

  其次,福建地处偏远,山高皇帝远,政治腐败,向来居全国之首。清人徐宗干曾说,全国吏治之坏至闽省而极。地方官吏只懂得搜刮民膏民脂供其享受,全不顾民众死活。加上近代外国列强不断入侵,许多农民破产倾家,流离失所。可谓雪上加霜,在这种局面下,福建怎不落后?

  面对贫穷落后的局面,许多有良心有才干的福建人忧心如焚,可他们在家乡发挥不出自己的作用,一部分人只好设法离开生养自己的祖籍地,到外面去闯天下。或到台湾从事开发和建设,或到南洋各地从事手工艺或经商,一句话到外面去谋生。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特别多,华侨华人中属于福建籍的也特别多。

  再看“门外一条龙”。这是一个宠字,福建入到了台湾或去南洋各地后,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赢得世人的瞩目和敬重,人们用“宠”字,即得宠或荣耀来形容出门后的福建人,那自是很贴切的。

  历史上福建人为开发建设台湾,保卫台湾,为台湾与大陆统一和合作,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颜思齐、郑成功、陈永华、硷琅、吴风、关沙、沈葆桢等人的功绩永载史册,他们都是福建人。福建籍的华侨、华人在南洋各地所发挥的作用,同样是有目共睹的,陈嘉庚、黄乃袁等是人们所熟悉所敬重的。他们也都是福建人。

  福建人在外面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就,多得举不胜举。他们是福建人的光荣和骄傲。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
由于日语主要来自于迁徙到现在日本的中国汉族的古汉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马来人语言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古代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闽南语支系按照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泉州话 漳州话 台湾话 厦门话 浙南闽语 东南亚福建话 。闽南话会流传这么广,主要是闽南人的移居,在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几万灾民,用船载运去台垦殖;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陆丰大多数是闽南移民.,.东南亚的闽南人的部分后代,在福建人的社会圈子和家庭也使用闽南语。除闽南外,闽东北的一些地方,江西上饶地区的许多乡镇,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平阳、台州地区的玉环以及舟山群岛小部分,江西东北部的上饶、铅山、广丰、玉山等地,四川的成都附近,广西东南部的桂平、北流及柳州附近,以及江苏宜兴和四川泸州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流行着闽南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