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不是不要子承父姓?

比如我看电视剧的时候看见吴国的大王叫阖闾可是他儿子却叫夫差。

为什么?

春秋战国是不是不要子承父姓?

如果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姓”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图腾(现在中华大家族的图腾为龙,西藏的为鹰图腾,蒙古的为狼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然后我们再看史书上是怎么描述帝王的性的

《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在《史书》中写秦始皇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到前汉 天下归于一家,刘为王姓。 刘氏也成了家族的权利象征,也形成了以姓氏区别尊贵、贫贱的社会风气,人人望而得王姓。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
更多的姓氏随时而生,而姓氏在此时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氏族带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27
三代,姓和氏有严格的区别.姓是百代不异,由家族世代相传.而氏一般变化较快.父子不同氏或祖孙不同氏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不同的姓可能氏相同.比如:孔氏,在鲁国孔子家族,是孔氏;在卫国,孔文子也是孔氏.但他们姓不同,孔子是子姓,而孔文子则是姬姓.还有孙氏,卫国有孙氏,如孙林父,是姬姓;齐国有孙氏,是妫姓,齐国田氏的分支,孙武、孙膑就是出自这个家族.
相同的姓有不同的氏,这个在当时很普遍。比如:子姓的氏有:宋氏、孔氏、皇甫氏、司空氏、司城氏、华氏、向氏等很多
姬姓:卫氏、孙氏、孔氏、季(孙)氏、孟(孙)氏、仲(孙)氏、周氏、郑氏、东门氏等
赢姓:秦氏、赵氏、徐氏、梁氏、黄氏、纪氏等
妫姓:陈氏、田氏、孙氏、浮邱氏、王氏(汉代王莽家族)、第五氏、车氏
姜姓:齐氏、高氏、崔氏、庆氏、国氏、吕氏、申氏
第2个回答  2007-08-26
春秋的人不一定随父亲的姓,很多是以父亲的字或居住地或官名或封地为姓.但孟明视姓百里没错.叔梁纥也姓孔.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视是名,孟明是字.孔叔梁纥,孔是姓,字叔梁,名纥.
以孔子家族为列,说明一下.
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铎夷,孔铎夷生防叔,孔防叔又生孔伯夏,孔伯夏生孔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
从孔父嘉到孔子六代都姓孔但正考父不姓孔,姓子.是宋公长子弗父何之后.
正考父生孔父嘉。自是别族取新姓为"孔"。父者,伯也,是其排行。嘉是其名。因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乃曰孔氏。孔父嘉为孔子之第六代祖。

再如柳氏创姓鼻祖、“中华和平第一圣”柳下惠,姓展名禽,食邑柳下,子孙就以柳为姓.
第3个回答  2007-08-26
可以那么说吧。但是可以自己改姓,或者上司慈姓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