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活着》的主要思想

余华的《活着》最终要体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该作品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扩展资料

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 (余华著长篇小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2

《活着》怎样活?为什么活?实际,你不知道。

怎么办?只有学习,可,咋学,别人能干的,别人能做的,你干不了,或有人根本不让你干,没办法。那只有自已去创意,怎样省事,怎样省力,怎样有钱,你就咋干。

当你,真正试过这些办法,都没效果,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困景,这时,你才知道,贫穷,受罪,并不是你的原因。原来,社会是个大集体,人类组成国家,就是为了,壮大力量,要在重多的人类中,腾空出世一个伟人,用他超人的智慧,来平衡人类的幸福,只有用重人的力量,去改变每一个人的贫穷,这时,你才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

从此书的主人公看,因为他是真正的没有明白人生活着的正确的意义。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现代人类的没有弄明白的最基本的问题。追其根本原因,是对生命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代人类的对生命的认识是人生是一生一世存在的,是进化来的,是神上帝创造的是有灵魂的。在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下,人类的生活是颠倒的迷茫的,一个生活目标,就是无止境的追求名利荣华富贵的享受才是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我的研究证明,生命是三个条件和合统一体,即生命体(不是灵魂)意识和身体。其中生命体是永恒存在的无生灭无始无终本来就有的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和本源,身体死亡后生命体和意识立即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而轮回不止。这是生命本质真理的基本内容。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去学习探索生命本质真理而达到让自己的生命从生命的错误认识中从生老病死的迷闷轮回中彻底的走出来,实现生命永恒存在的目标。

《活着》

1.福贵的父亲在福贵败光家业搬到农村里时,上厕所时掉进粪缸里窒息而亡。

2.福贵的母亲是在生病时,福贵去城里找医生时,被国民党拉去充军,后来福贵被解放军救回来时,他母亲已经病逝了。

3.福贵的儿子有庆,被医生抽血给县长的女人用,最后抽血过多而永远躺在医院里了。

4.福贵的女儿凤霞,在医院里生孩子,晚上大出血而亡。

福贵的老婆家珍,在女儿凤霞去世打击和软骨病双重折磨中过世。

5.福贵的女婿二喜,在码头搬货过程中被水泥压死了。

6.福贵的外孙苦根,在生病时福贵大豆给他吃,苦根太饿了,吃得太多被噎死了。

福贵亲手一个个把他们送走了,

福贵活着,也是替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他们而继续活着。

第2个回答  2011-12-20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轻微很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和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1
最近刚读了余华的《活着》,准确的说是重新读了。过去不知在那个时光里读过自己却忘了,当我读到“我来到田坎听老人讲故事”的时候我才想起来我曾经看过《活着》。故事用一种讲述者的身份作为全文的主线,采取间断性的讲述把一个故事完全展现出来。和有的评论里写的一样,本文作者用读者的身份来写了这篇小说,阅读本文的感受就像是在听人讲故事,并没有在阅读的感觉。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知道的事情读者也全都知道。全文紧扣“活着”二字,不论主人翁身处何地都始终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的场景。文中主人翁被抓壮丁,上战场最后辗转波折回到家里,他的老婆,一个从小生活富裕的小姐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让之前的生活产生变化。带着一儿一女在家里等他。当主人翁的儿子因为被抽血救人意外死亡,后来女儿因为生产失血过多而死,老婆后来也因病去世,在主人翁的思想里始终没有放弃“活着”二字,小说的字里行间并没有让读者担心主人翁要怎么继续生活,而是向读者展现了主人翁尽管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生活状况中,生活一直都在继续。
第4个回答  2021-01-17
余华的作品活着,其主要讲的是福贵一生的故事,富贵在小的时候,家庭优越是一个地主之家,在以后的社会动荡后,家庭落魄,然后富贵也去当兵当兵,回来后家庭也一步一步的走向不好的结局,儿子,女儿和妻子相继的去世。让富贵的生命更加的悲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