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里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如题所述

‍‍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或者不相信噩运会在某一天降临在自己头上,这并不是一件需要防微杜渐的事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在这里似乎也不够确切,但这世上总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总会有人希望自己活在梦里。就在某一天,突然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没有一点防备,巨大的痛苦让你措手不及,然而你却连一丝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你怎么办?流泪?发呆?抱头?还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无论如何,你最终都会屈服,天还是会黑,而你只能卧听风吹雨,心中思绪万千,涌如潮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5
‍‍整部小说,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是人的天性,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人生无常,世事无常。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是淋漓尽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福贵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身无分文的破落户,一家人合合美美的生活到最后孤单一人,不正好说明了世事无常,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变数。‍‍
第2个回答  2019-01-15
‍‍可以说《活着》这本书是我人生中认真读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学校推荐书目里的书。还记得第一次读是在高二暑假一个有风有阳光的下午,阳光洒进窗子。我坐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中间哽咽了好几次,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家珍离世的场景,作者没有怎么描写悲伤,只是从福贵的触觉来写,说家珍先是手脚变凉,然后一点点的蔓延,最后全身都凉了。在那个瞬间我感觉到,这像是在亲身感受生命是如何从一个人的身体中离开的的过程,尤其是当这个人和我有半世的纠葛。人也许非得经历几次这样的别离,才会渐渐拥有沧桑吧。
‍‍
第3个回答  2019-02-20
小说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以主人公生活变化为主线,向我们叙述了福贵活着的一生。小说从清末开始,那时的生活是欢快的,无论是地主家庭的福贵还是经商家庭的家珍,还是地主家里的长工,满仓,长根。即使遇上灾年,地主仆人共心齐力一片祥和。转眼到了民国,那只能用荒唐来形容了,稀里糊涂就当了兵稀里糊涂被了俘,天天忙着抢大饼,最后稀里糊涂领了馒头大洋回了家,我想这阶段整体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家珍一个人带两孩子还有一个小脚老太太也没至于挨饿。接着全国解放了,新社会新气象,不切都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活力。但是好景没长,悲惨的黑暗故事刚刚开始,往后就是愈来愈惨,这时候我们看到不光是福贵惨,还有一大拔人都很凄惨。直到小说结尾,作者并没有准备一碗心灵鸡汤,而是让我们看到现实的残酷,一个老人一头老牛,苟活于世。
第4个回答  2019-08-07
富贵前半生堕落、无能、无知几乎说是荒废了,在后半生才开始醒悟。人一旦真正的醒悟,会变得格外强大,更敬仰生命。经历了几次毁灭性打击之后已经变得麻木,也来到了知天命之年,平凡的世界中这样描述:“人往往到此时才心平气静地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生命历程,洞若观火地审视自己半个世纪生活中的那些失误和不当;同时更广阔和透彻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即所谓'知天命'。”。生命已经变得坦荡,他甚至认为轻生是一种堕落的行为,所以为了敬重生命而活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