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聚净戒: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

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

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

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

扩展资料

佛家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 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涅盘经·师子吼品》开始把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它说: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名为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的名为声闻戒。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浅深而区别声闻戒和菩萨戒而已。又《涅盘经·圣行品》列举“息世讥嫌戒”如不作贩卖轻称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燃明而卧。常食一食未曾再食,不食肉不饮酒。进止常与三衣钵具,其止息床不置二枕。不故往观视军阵,不谄谀邪命自活等达四十四项。关于出家菩萨的制戒比之于《法华经》所说的“不亲近处”是更详细了。这些戒相虽有“害心系缚”。

“破坏成功”等危害他人的重罪,但大概是轻罪的多,所以名为“息世讥嫌戒”(《涅盘经·圣行品》)。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精神境界

三聚净戒的精神比之于小乘戒是积极的,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的律仪戒,但其说明却具有积极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举那些不可为的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的事情。关于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

例如十重禁戒第一的杀戒,据唐法藏引《瑜伽戒品》解释说,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抢劫财物将杀害许多人命或杀害大德圣者,想到那人若是这样地做必将堕于地狱受极大苦,菩萨因不忍看他堕入地狱受苦,决心让自己代他入于地狱而杀了他,所谓“以怜愍之心,而断彼命”。

这在菩萨戒不但不为犯罪,反而是有很大功德的(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聚净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4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

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其次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发展: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

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聚净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4

三聚净戒指的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

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

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发展: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隋灵裕有《受菩萨戒法》的注疏,他在邺都时,就有许多人从他受了三聚戒(《续高僧传》卷九本传),同时徐州摄论学者靖嵩并著有《三聚戒玄义》流行于当时。其他许多佛教学者对三聚净戒又有许多解释。

隋智顗的《菩萨戒经义疏》虽说到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他把这三聚净戒概称为菩萨戒,说它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当学的戒法(智顗说、灌顶记《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立了七门分别三聚戒。其中就“止作”二门分别说:三聚别论,律仪是“止”,止诸恶故。其余二聚是“作”,作诸善故。三聚通论,一一之中皆有“止作”。最后结论说“三聚皆止恶故”。

这就是说,三聚净戒第一的摄律仪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恶为主的戒法,所以称它为“止”,是一种自利的行为。第二摄善法戒和第三摄众生戒是大乘菩萨在修行中实践一切善的行为和发愿长期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戒条,所以称它为“作”,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行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24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

《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七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摄众生戒,略说有十一种。即为众生作饶益事、看病、说法、报恩、救护、劝慰、施与等(《地持经》卷四)。

扩展资料:

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

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聚净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