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是因为需求而形成的吗?

如题所述

可以这么认为,“好面子”的行为不是缺点,而是人更高层次的动机需求。人生来就有对财富、健康、享乐、工作、权力、情感和荣誉等等的需要。从心理角度来说,“面子”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对荣誉价值的诉求。每个人都天生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掌握好一定的度,“好面子”则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特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6

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是一个人自尊心强弱体现。

但是当中国人用“脸”或“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中国人的面子可以说既是一种有形的,又是一种无形的脸。

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

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

第2个回答  2020-05-26

面子是对于自我精神追求造成的。

中国人对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都是高于物质的。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主导着中国文化核心的都是孟子所主张的“舍生而取义”,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高度,所以我们对精神自我是比较看重的。精神自我就等于面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下来,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追求高尚的情怀和无意识。

现在人人都在追求金钱和物质,但最终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从他的精神品质来评价。

中国文化已经奠定了中国人从骨子里就追求精神自我,所以要面子成了我们精神自我的推动力。

第3个回答  2020-05-26

面子的本质是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维护。面子是所有人类文化中都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是人的社会化的群体属性决定的,只是程度的不同,西方尽管个人主义文化盛行,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好面子,只是他们对面子的侧重点与集体文化的语境下面子存在一些差异。中日韩为代表的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给别人面子,西方则是给自己面子。中国年轻一代之所以会对面子感到反感,是因为现代化的中国已经剥离了传统的那种面子存在土壤。开始由集体文化向个人主义文化过渡,由老一辈热衷于和七大姑八大姨搞好关系过渡到新一代老子一个人活得很好,你们不要来烦我。

5、好面子还是不好面子,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这些都是中性的概念,也不存在谁比谁好,谁高于谁。都是个体根据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环境而做的最有利于当下自己的决定。

第4个回答  2020-05-26
不是,一说到面子,中国人都能意会。但面子问题却不是显在台面上的,然而在人情世事上似乎又无处不在,足以影响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
所以我觉这是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文化问题,因此就尽自己之力来做尝试性探讨,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什么提到面子这个问题,也是有感于对于这种面子文化的一种本能的反感,粗略来说在印象里,面子几乎是等于虚伪这个词的含义。但是为什么会形成面子文化这中社会普遍的礼俗?却回答不了,于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寻。
所谓面子这种文化,在我看来,是文化在逐步失却其本来精神,走向礼俗化加深后的副产品。其本质却不是本来文化,而是反文化,是在与文化或者礼俗的反作用力下,披着相似的外衣实际却相反的一种抗争现象,面子文化由此演变而产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社会任何一种作用力之下,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力,文化也是一样。但这种演化之细微,实难通过客观理性去探见,需从哲学见地之透入根本,而后抽丝剥茧,乃见其所以。因此就来说说,为何会如此。
要探寻面子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明了它的特征和表现,最直截的办法,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关于面子的应用开始。举例来说:
比如相识的人中间在难决之事时,常有给个面子或者说卖个面子的说法。在陌生人中间却难产生这种说法,即便是由于习俗说出了,似乎也有一些微小的效果。可面子并非是个物,有面子或者是没面子又似乎完全取决于他人而非取决于自己。这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或者是文化状态?
我在看梁漱溟先生著作的时候,似乎看是到了这种文化问题的发端之处。中国文化是从心而发的,推己而及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他人为重,这体现的是礼的精神。我们千万不要看轻这种以他人为重的精神,就是现今发达如欧美的经济,人的精神也只是达到平等的境地,而未能超越到以他人为重的礼的境界。我们其实应该着实感叹古人之不易,超越之深远。也就能明白后面所提到的文化早成之害。
说到面子取决于他人,自然我们就看到了以他人为重的文化之传承所暗中起的作用。不得不说面子的变现,就是以他人为重的礼俗的逆向实施,我以你为重,同样的你也以我为重就是给面子,你不以我为重就是不给面子。这便道出了面子形成的文化源头,面子起源于礼。
而读到此处,我们明显的看到,面子问题,似乎并非是发自于心,而是发自于交易。而是以自己积攒的人情去换取相应的东西。这便成了礼俗下的经济学——储蓄人情以用于交易。
中国文化早成之后,文化便代替了宗教,礼俗便代替了法治(参见梁溯溟《中国文化要义》在此不展开)。依现在眼光来看,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是不可能走上商品经济这条道路的。然而在文化早成,偏偏又经济发展不足的条件下,一些社会交易方面的经济诉求通道又怎么打通呢?这偏偏又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公开交易的市场,一方面又存在交易需求。于是乎就在文化的河床上形成了新的通道,因为还是没有公开市场,所以就逐渐形成了潜规则。
我们不妨再进一步观察,一切潜规则的形成,从经济角度看也不外乎,有强烈的需求,却没有公开或者公正的交易市场。也希望自己的这点观察对于社会治理潜规则有所帮助。
而面子所代表的经济问题,指向的是社会民众大规模的交易通道,依托的又是文化礼俗的方式,因而自然就形成了一大条潜规则通道而社会化了。而为什么没有诞生其他通道?这自然是经济发展不充分。为何经济发展不充分?这源于生产力不能积累发展。为何生产力不能持续积累发展?这源于科技不能积累发展。为何旧时中国的科技不能积累发展?这源于我们文化从心出发而非从物出发的演化方向,社会的智力阻断于修身修己,文化向内不断向自己进攻,而向自然进攻的智力就不足,即使偶尔闪光,也因后续动力的不足而开不出持续发展的道路出来。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文化早成之害,心的发育太快,社会经济发展跟不上,最后心的早熟又阻碍了经济和身体的成长。
所以面子问题源于文化的作用,根植深远。面子是文化礼俗的副产品一说,前已论述。而其是反文化而非是本来文化即也不难得见。
因为我们的文化发自于心,所以有慧眼的朋友们很快就能领悟到,非是发自真心的任何形式得中国文化,必不能得中国文化之精华神髓。仁义礼智信发乎真心者为圣,明理而行者为贤。其余皆可不论。所以古来读书为明理,做人追求成圣成贤。所以我们文化中的礼必是发乎真心的,也是无所求的。面子虽由礼俗之形式发端推及,却全无礼的精神,本质是交易。因此而说面子是反文化的,是在文化的河床上形成的交易条款。因为其形成于文化河床之上,所以面子的经济行为合乎礼俗,就与礼俗有了深度的相似性,但我们究其本质却发现,其不过是借助于礼俗而借道经济的一种行为。因在礼俗框架下无法形成自己的通道,而在礼俗之内寄生,实际却是礼俗的一种腐化和反动,所以说面子是文化和礼俗的一种抗争现象由此便可见得。
同样深化的礼俗一样容易僵化和失却其本来精神,这就是后来鲁迅先生所提到的吃人的礼教问题。但我们要看明白一点,这是失却其本来精神僵化而造成的问题,而非是它本来存在问题。
因此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其目的是源于社会交易的需要,其形成于建立于以他人为重的礼俗文化,其源流在于中国文化的礼。至此这个问题基本算是回答完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