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垂直接地极间距不小于5m,那个规范上有具体的计算过程?

如题所述

垂直接地极的间距是应该不小于5m的,没有具体的计算过程,原因如下:

因为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设计规定时不宜小于5m。  

当多根接地体相互靠近时,入地电流的流散相互排挤,这种影响称为屏蔽效应。

这使接地装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5m,水平接地体的间距也不宜小于5m。

扩展资料

GB50169-92《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接地体顶面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规定时,不宜小于0.6m。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

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出线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作防腐处理;在作防腐处理前,表面必须除锈并去掉焊接处残留的焊药。  

人工接地体有垂直埋设和水平埋设两种基本结构型式。

常用的垂直接地体为直径50mm、长2.5m的钢管或L50×5的角钢,为了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流散电阻的影响,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体上端距地面不应小于0.7m。

对于敷设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的接地装置,应根据腐蚀的性质,采用热镀锡、热镀锌等防腐蚀措施,或适当加大截面。

当多根接地体相互靠近时,入地电流的流散相互排挤,这种影响称为屏蔽效应。这使接地装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5m,水平接地体的间距也不宜小于5m。

接地网的布置,应尽量使地面的电位分布均匀,以减小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人工接地网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作成圆弧形。

35~110kV/6~10kV变电所的接地网内应敷设水平均压带。为了减小建筑物的接触电压,接地体与建筑物的基础间应保持不小于1.5m的水平距离,一般取2~3m。

垂直接地体的钢管长度一般为2~3米,钢管外径为35~50毫米,角钢尺寸一般为40×40×4或50×50×4毫米。

人工接地体的顶端应埋入地表面下0.5~1.5米处。这个深度以下,土壤电导率受季节影响变动较小,接地电阻稳定,且不易遭受外力破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接地装置

百度百科-接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规范上是没有具体的计算过程的,制定规范的时候一般是由多个专家或根据经验或理论计算等共同制定的条文。
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1.8.4条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4.3.2条:
垂直接地的长一般为2.5m。为了减小相邻接地体的屏蔽效应,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一般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追问

那所谓的屏蔽效应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怎么理解?

追答

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引用dianqipanli的回答:
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接触的一个或一组导电体称为接地极,通常采用圆钢或角钢,也可采用铜棒或铜板。当流入大地中的电流I通过接地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时,由于这个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越小,越远的地方越大,所以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电阻越大,而在距接地极越远的地方电阻越小。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碰地处20m以外的地方,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经很大,实际上已没有什么电阻存在,不再有什么电压降。换句话说,该处电位已近于零这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若接地极不是单根而为多根组成时,屏蔽系数系数增大,上述20m距离可能会增大。.在接地极分布很密的地方,很难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
为了降低接地电阻,往往用多根单一接地极以金属体并联连接而组成复合接地极或接地极组。由于各处单一接地极埋置的距离往往等于单一接地极的长度而远远小于40m,此时,电流流入各单一接地极时,将受到相互限制,而妨碍电流流散。换句话说,即等于增加各单一接地极的电阻。这种影响电流流散的现象,称为屏蔽作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