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差在哪了?作为一个高中生 看不出来啊 能不能具体讲讲

如题所述

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旨意、宝黛性格、艺术风格上均存在差异,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用词和描写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全书所有的生僻字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一个也没有;全书描写亭台楼阁265次,绝大部分都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共有五处。

很多读者在读到后四十回时,往往会觉得后四十回索然无趣。后四十回中,人物的性格和前面八十回中有很多的差距,很多人物在后四十回中没有了灵性。

宝玉在前八十回中是非常有灵性的,而到了后四十回中,他已经开始进学堂了,并且同贾代儒大谈儒学,这明显不符合曹雪芹的前面设计。而林黛玉到了后四十回中也开始谈科举,但是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在设计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时候,是说林黛玉从来不劝说贾宝玉去走科举之路。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描述了贾家的繁荣,将贾家描述得如此繁荣,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悲剧。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已经暗示,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而高鹗却在后四十回中创造了大团圆的结局,贾家复兴的结局明显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最大的出入——贾家整体的出入。曹雪芹的原意是写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而不是什么“延恩泽”的半悲剧。 情节的出入数不胜数。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高鹗和曹雪芹笔力的差距。 比如说,黛玉在曹雪芹的笔下是诗意的大家闺秀。放到高鹗的笔下,却成了婚前就会去评论妻妾关系的轻薄少女。还容不下袭人。 

又比如说,宝玉本来是一个蔑视仕途经济的公子,宝钗曾写下“琴边衾里两无缘”的诗句,可能都是守活寡的存在。高鹗的续书中,宝玉非但跑去读书中举,还留下遗腹子再出家,莫名其妙。 巧姐如果不曾沦落风尘,那么称不上什么悲剧。刘姥姥救了,但不可能救得那么及时。没这个力量。 

探春更不可能和夫婿回京。那个年代,只是远嫁如果说婚姻和谐就称不上悲剧了。遑论还和丈夫回京? 妙玉的结局更是无稽之谈。 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家没有一个有好结局的。这应了“千红一哭”的说法。但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高鹗显然没有笔力。

高鹗的续作之所以是狗尾续貂,是因为高鹗与曹雪芹的心性差异造成的。曹雪芹的家庭本来很荣耀,但是最后被抄家,他经历了如此大变,因此在写作红楼梦的时候,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而高鹗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只是按照小说的续写去做,因此造成了狗尾续貂的结果。

另外,在故事的走向上把握的也很生硬。但我认为高鄂未必没有理解出曹雪芹的原意,但从政治正确的立场来看,他不能按原作笔风写下去。

就高鄂本身而言,他的才华未必会输过曹雪芹。高鄂本身是进士出身,而不是普遍所想的盗版贩子。但其一,红楼梦不是他的原作,所以所倾注的感情,基调,以及修改的严谨程度都是不能复制的。其二,就是上面所说的政治正确。有观点认为,高鄂是在清政府的授意下进行的修改和续写。

批判归批判,我们静下心来客观的评判,高鹗还是有功绩的。《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甚至许多专家认为高鹗对《红楼梦》只是进行了必要的编辑整理,而没有续写。

张庆善说,对于高鹗改变《红楼梦》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说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高鹗保留了红楼梦手稿中的基本风貌,将一些称谓、辈分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感。

扩展资料

高鹗续写红楼梦差在哪:

1、首先直观的,文笔实在差得太多,读起来简直索然寡味,完全没有阅读快感。高鹗的古文功底挺好的,当然他本身也是喜爱红楼梦的,否则也不会叫自己“红楼外史”,但是他和出版商合作为了补全书方便出版,就及其刻意地模仿曹雪芹。相信他用自己的调调写文章也不会这么糟糕。

但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想不模仿它的语言方式是很难的,因为这种语言方式很能打动人,也很优雅,但是这种优雅高鹗他学不来,因为他很多事情没经历过。就像一个人没吃过鱼子酱,那他只能根据吃过的红烧鲫鱼肚子的鱼子来揣摩鱼子酱的味道了。所以描述很是苍白,一个人要模仿另一个人,必然不可能比原来的更好。

2、诗词方面:再来说说诗词方面,曹雪芹的诗词非常自成一格。比如说他的《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以及结社时候的那么多诗词。简明扼要地说,就是他能写许多风格的诗词,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他全都能写出来。

《葬花吟》是偏古体的,《芙蓉》是偏骈文的,这些形式他也都能确凿把握。但是高鹗的诗词读起来就像打油诗一样,没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功力也弱。

还有那些俗语的引用,曹雪芹除了在刘姥姥那喜欢用,配合农村老妇显得十分俏皮。其它地方除了有时王熙凤或老妈子会说两句,行文里面是看不到的。但是高鹗他真的很喜欢用,这里也要用那里也要用,让人实在忍无可忍,又不是茶肆评弹,何必呢!文章显得糙,粗鄙,文风怪异。

3、行文线索,也就是整体把握,曹雪芹的文字流畅至极,简直没有一字赘述。他要写一朵花必然有一朵花的作用,一棵草有一棵草的作用。哪个人回头笑了一下,一个镯子,一句话,包括每一句诗,全部都是有作用或是寓意的。历来形容曹公文笔有一词叫“草蛇灰线”,什么叫草蛇灰线?就是伏笔千里,看似若有若无,终归有你恍然大悟地一刻。

反观高鹗,行文松散,在看完前80回后突然读到高鹗就会十分诧异,原本紧凑的线索情节怎么突然断了。变成东拉西扯,出来一两个从没出现的人物,突然间他们又消失了。有时候只是秉个话的人也要取个名字,原来前面重要的人物却完全不交代,或是简简单单一笔带过。所以看来看去就是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4、人文关怀和宿命论。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得那么好,字字泣血。因为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写自己的故事能不写得好么。

他自己,不管是曹雪芹还是贾宝玉,是一个非常自怜又悲天悯人的人。觉得花草树木样样有感情,他觉得自己可怜,觉得身边的人个个可怜。而且他又敏感,他的吃穿用度十分考究也不仅仅是因为家境,因为他敏感、挑剔。用现在的话说他有人文关怀、有品位。但是高鹗没有,高鹗就是一个大老粗。

而且曹雪芹是一个非常非常相信宿命论的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场悲剧,他挣又挣不脱,所以挣了也是徒劳。但是他又很渴望他与俗务隔离的生活。他痛苦、彷徨、陷在往日美好的记忆中不可自拔。

曹雪芹在文学上造诣高,但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他无能又懦弱、却放纵、堕落,但这在文学里面是十分有张力的,他写出了自己的痛苦难当、彷徨无措和往昔追思。但这些是高鹗无法想象的,这又不是他的命,要他如何身临其境,他要怎么相信命运的反复无常,他没有大起大落,也就不会通透。

他后来写贾府复苏兰桂齐芳,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期望。他不信宿命,就仍在争取,这在曹雪芹眼里是十分可笑的固执。但就是这样的人续写了曹雪芹的作品,这也是命运给曹雪芹开的玩笑。

5、关于结局问题:其实结局怎样,个人认为也不是特别重要。林黛玉是病死的还是溺死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局的发展并不合情合理。贾家再次复苏,你讽刺了君王恩来去无定了吗,高鹗却是感恩戴德的。

贾宝玉已经看破红尘,临走前他还给他爹拜了一拜,他心里眼里不是最开始就对这些礼数之类的东西最嗤之以鼻么。曹雪芹想要反礼教,高鹗却一定要给他拨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1
很多地方,先从整体氛围就有些出入。比如按曹雪芹愿意,贾府应是有一场极大的灾祸,续书中却一笔带过。再有是许多人物性格被曲解改变,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宝玉,前八十回那么一个痴心不悔的人,发现娶得是宝钗不是黛玉时竟平平静静的“将素日对黛玉的心渐渐移在宝钗身上”若真是如此,又怎么解释前文写宝玉和宝钗的那句“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还有还有宝玉向紫娟问黛玉时竟说“那晴雯虽好,不过是个丫头”我当时差点没吐血,宝玉是最不屑身份地位之说的,若能说出这种话有哪里还是宝玉了!还有好多,说起来我就上火。。。
第2个回答  2011-08-31
刚开始看不出来很正常,多看一遍就能体会了!以我非专业的眼光看,这个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1、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上。高鄂对人物的性格描写、情节推动的文字叙述比曹雪芹差了很多,直观感受就是:文字没有前80回美,看起来不好看了!2、被人诟病很多的另一关键是高鹗改动了曹雪芹的全悲剧结尾,弄了个兰桂齐芳!破坏了整体结构!
第3个回答  2011-08-31
差的就多了。张爱玲看了后四十回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 就比如妙玉这样的人物在前八十回里也没什么比较突出的地方,相比王熙凤就差得不是好多截,可是他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王熙凤前一位的人物,为什么?肯定是后面还有妙玉的重头戏。可是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根本就没这个人物,还有好多,贾宝玉后来还有披个什么大红衣去拜他爹,岂不搞笑。

楼主要细细品味,好好看细节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曹先生写东西使用一生的时间,所以细节很重要。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第4个回答  2011-09-01
我读红楼也只有四五遍,也不敢说有多大的见地,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在曹雪芹的版本里,金陵十二钗都有自己的结局,后人也通过那些诗词来研究他们的结局,而高鹗的部分显然对他们的分析还不到位,按照曹雪芹的意思,结局会更悲惨些。而在曹雪芹的眼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别人插不进的,贾宝玉一直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承诺,而是对他自己所处的境地的一个真实想法。而后来贾宝玉竟然会甚至有个孩子,这些都给这段感情带来了一些污点。虽然最后还是做了和尚,无疑把一些感情淡化了。至于其他人的结局还是有些不同的,在高鹗的笔下,每个人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没有以前的鲜明。对于高鹗的结局,红学家们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建议隔一段时间看一看,等你慢慢的成长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