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如题所述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从几年来的体会感到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困生 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独立学习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真正理解适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新角色;要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的转变。而本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不少学生家长为了养家糊口,双双外出打工或经营小买卖。教育子女就靠家里的老人或其他亲属,这种隔代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使学生养成了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而造成数学成绩下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成为学困生。因此,培养农村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尤为紧迫和重要。农村学困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主性,不单是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也有责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的方式有因果关系。教育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会考试的能力;教育让学生会思考,而不是会记忆;教育要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及内在精神动力,培养自我独立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一、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激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地讲述,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学困生的心情大都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应付差事,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业务和抵制择日胜一日,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灵活形
  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是抽象。数学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利用直观的形象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平方公式:
(a+b)(a-b)= aa-bb
就可以通过构造出直观模型,利用“形”与“数”的对比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但这个公式的本质是什么?对此,我们构造出一个形象的直观模型:
平方差公式:(a+b)(a-b)= aa-bb
直观模式(□+△)(□-△)=□2-△2
有了直观模式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公式不限于某个数字和字母。数学的进步及其活动,总是依赖于抽象对具体的帮助,以及具体对抽象的演绎。激发学生去探索,积极地思维。由此可见,数形结合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准确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降低数学知识理解上的难度。
三、学生当“老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必须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自我内部的精神运动过程。没有教的过程,学生或许能够学好;没有学的过程,是绝对学不好。知识的增长是不能替代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不能移植的。因此,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讲话聊天,不主动回答问题,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等等。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由此,笔者开始了“值堂老师”的教学方式。“值堂老师”是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争当“小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做法:
  首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每组五到六人,且有层次搭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预习等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比。之后用学案形式展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课堂练习,让小组竞争上台,主持和讨论分析本课重、难点内容,从而吸引全体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然后,教师以学生身份参与讨论分析,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把讨论内容引向深入,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补充疏漏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点评小老师的表现,小结本节内容并提出下节课标,让学生做下节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教方法,先看教材,不懂可查资料,也可问父母、教师或小组讨论解决,实在不懂就记录标识它。待上课时,针对题目在全班竞选本题“小老师”,由“小老师”讲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这样的探索让学生积累了基本学习方法,懂得了思维的一般方法,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互助、互控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让当上“小老师”的学生感到很自豪,进步神速。
四、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
  五、写随笔,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反思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因为反思作为人发展自身的一种有效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思也是最佳纠错手段。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反思性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创造力,使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学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更要从学习的成败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方法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主人。为什么农村学困生即使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不足,却无法判断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取得很大进步,却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喜悦,这都是学生反思性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培养学生具有反思学习的习惯,可尝试让学生写随笔: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随笔本,并随着教学进度记录下所困所获、所知所能、所思所想,包括课前预习随笔,课中学习随笔,课后总结随笔,每次作业、练习和考试的反思随笔。教师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写好随笔,让学生懂得课堂是“我”的,“我”要参与,随笔录下的资源是“我”的,“我”要利用和深究。随笔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变得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而会通过不断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为后续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至高境界。
期待花开需要漫长的等待,自然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倾注一点爱心、耐心与宽容之心,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在被爱中学会爱,从而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多思考,勤实践,努力探索科学合理且利于学困生健康成长的办法与措施,我们坚信:我们的学困生在教师细心的呵护与照料下一定会成为明日自信的高才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1
[摘 要]帮助数学学困生提高成绩是广大教师关注的课题,教师可转变教学观念,从自身找原因;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因材施教,分层推进;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变“厌学”为“乐学”,从而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成绩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26
部分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大,尤其是数学知识,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恶数学,逐渐沦为学困生.在实际教学中,面对这些学困生,某些教师有偏见,认为他们没天赋,不是学数学的料,对他们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这使学困生受到冷落,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应当受到中学数学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转化学困生,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自身找原因
数学学困生客观存在,这个现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学困生有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学好数学的基础和潜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困生,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用自己的真情去关心、感染他们,给他们鼓劲打气,让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和信任学困生,才能转变学困生.
换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本身就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个重任包括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如果学生不懂,教师有责任教他如何学习.所以,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就必须从善待学困生做起,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
二、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造成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学困生是因为基础薄弱;有的学困生是自身思维能力不强;有的学困生是因为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学困生是过于懒惰;有的学困生是缺乏自信心;有的学困生是学习方法不当;等等.教师应对每一个学困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作出科学的诊断后,对症下药.其做法有:一是要针对学困生的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包括从生活上关心,从思想上开导,从方法上指点,从具体学习内容上点拨等;二是要把学困生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基础状况分成几个层次,以便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有区别地对待,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方面,要因材施教,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面向全体”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备课入手,有意识地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例如,讲授“圆周率”时,可介绍祖冲之父子的贡献及其在世界数学史上的突出地位;讲授“整数偶数与奇数”概念时,可以介绍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平时讲课时,还可以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孙子算经》《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讲一些数学知识在我国历代社会生产实践运用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中国是数学奇才的温床,明白数学对社会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困生自信心不足,我们可以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他们讲一些勤奋成才的故事,如爱迪生从数学弃儿到发明家;华罗庚自学成才;中国农村娃安金鹏逆境拼搏,1997年摘取世界数学竞赛金牌……教师可用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顽强拼搏的故事去熏陶他们、感染他们,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努力学习.其次,可让学生动手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学困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困生提供一些有趣且能开发潜能的数学问题,供他们课外思考;提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但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问题,让他们合作解决;提供一些错误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各自独立改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困生展开小组讨论.比如,如何才能深刻地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怎样找到一个简便的方法去记忆公式?一道题目到底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困生大胆猜想、大胆创新,让他们自己探索、讨论、解决问题,如果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例如,教师教会学困生解方程x2=4后,可让学困生尝试练习:(x+1)2=4;(x+1)2=8;(x+1)2=3.当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策略有待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探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