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求译现代文,说明它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谢谢各位达人

如题所述

译文: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这句话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译文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三、出处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秋兴八首·其八》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9

香稻是鹦鹉吃剩的,绿色的梧桐是凤凰曾经栖息过的。

修辞方法:倒装

诗歌是回忆长安的景物,作者要强调京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

“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用的是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了的话就成了叙述句,就会显得拘泥。

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诗歌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2
倒装。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翻译:
地面上可见鹦鹉啄剩的米粒,高大的梧桐上可见栖息的凤凰。形容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修辞手法:使用了倒装手法,当句子没有宾语,且主语偏长时,往往将句中作状语的介词短语或作表语的形容词 ,短语或作表语的分词短语提至句首,引起主谓的全部倒装 。正常的语序当为:‘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